首页>今日要论今日要论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西安交通大学传承与发展西迁精神综述
薪火相传:让爱国奉献的西迁精神历久弥新
“为了祖国,为了党,决不吝惜自己的一切力量。我们誓用勤劳而智慧的双手,从祖国的边疆到边疆,自滚滚的黄河到宽阔的长江,掀起一个震撼世界的建设海洋!”
不少老交大人都熟知,1956年西迁伊始,一位名叫赵智成的学生写下的这首诗篇。
61年斗转星移。始终秉承爱党、爱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是一代代交大人不变的底色。西迁精神在薪火相传中历久弥新。
管晓宏,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2017年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公派留学归国的他面对母校清华大学及多所东部高校伸出的橄榄枝,毅然选择回到当时生活和科研条件仍较为落后的原单位西安交大,从事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
“我所在的系统工程研究所,领导和老教师大部分都是西迁来的。胡保生、万百五等老教授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对我影响很深。”管晓宏说,西迁精神首要是胸怀大局,自己选择回来也是受老先生们的感染。
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陶文铨院士在西安扎根六十余载,桃李满天下。令他深感骄傲的是,自己培养的100多名硕士、博士生如今大多数在国内工作,为国家建设建功立业。
西安交大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何茂刚说,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下海潮和出国潮的冲击下,学院一度只剩下10余名教师。陶文铨先生践行西迁精神,带领大家一步一个脚印走出谷底。如今,学院41名教师中有3名院士,“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实力居全国前列。
“这两年,学院先后有10余名教师和博士生赴云南施甸、陕西平利等地挂职扶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永远是学者责无旁贷的使命。”何茂刚说。
不忘初心:用西迁精神照亮新时代前行之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交大西迁时,从南方引入、遍植于校园的各类苗木,如今大多已叶茂参天,见证着学校的发展历程。
西迁61年来,西安交大累计为国育才25万多人,培养出的33名院士中有近一半在西部工作。2017年9月,西安交大入选国家一流大学A类建设名单,8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安交大深度融入国家建设发展。2015年面向海内外高校发起成立“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拓展科教人文交流的“朋友圈”。正在建设中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将在未来打造全新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体系。
如今的西安交大,不仅是重要的人才库、智力库,更是西部地区位居前列的科教高地。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党的十九大召开,让西安交大的师生们倍感振奋。史维祥等15位交大西迁老教授难掩激动,决心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一封信,汇报他们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体会和学校西迁以来的发展成绩,表达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
传承好西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新时代作出新的贡献,是西安交大人共同的决心。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不仅是对交大西迁精神的肯定,也体现出对全国知识分子的关心关怀,总书记惦记着为党和国家作出过贡献的人。”陶文铨说,作为知识分子,应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胸怀大局,以爱国、奋斗为使命,为祖国奉献一生。
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说,西安交大将永远把党和国家的发展作为奋斗指南,在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作出交大特有的贡献。
“西迁的历史与精神是老一辈交大人的,更是新一代交大人的。”西安交大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硕士生陈冰清说,新时代赋予西迁精神新的内涵,每个交大人都应勇做西迁精神的新传人,让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根植心中,融于血液,指引前行。
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张迈曾说,学校将弘扬光荣传统、秉持民族复兴担当,紧跟时代步伐、当好新传人,明确办学定位、实践新要求,加快建设“双一流”、实现新目标,全力推进改革发展事业,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期望。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交大 西安 西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