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要论今日要论

严惩"微腐败"厚植执政基础

2017年全面从严治党系列综述

2018年01月11日 11:08 | 作者:尹健 |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享到: 

把压力传导到县乡

治理“微腐败”,关键是要打通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使县乡党委真正落实好管党治党政治责任。

参照中央纪委的做法,省、市两级纪检监察机关以开展重点问题线索督办为切入点,将压力传导到县乡,把责任压实到基层,有效解决问题线索一转了之、不管不问、把关不严等问题,起到了传导压力、示范引导的作用和督办一县、带动一片的效果。江苏、江西、广西、重庆、甘肃等省区市纪委开展了多轮次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线索督办,一批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群众拍手称快。

2017年4月,位于祖国东北端的黑龙江省抚远市,还是一片天寒地冻。市纪委的干部不畏严寒,投入到火热的监督检查工作中,4个督查组通过检查抽查、实地了解和个别访谈等方式,对全市68个行政村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专项督查。

“我们吃住在村里,车就是流动的办公室,很多干部只能一周回一次家。”在通江乡东红村督查的抚远市纪委常委王红丽说,像她这样在一线驻村督查的纪检干部有20人,超过市纪委总人数的一半。

“虽然处于祖国大陆的最东端,但是我们不会因为地处偏远,监督执纪问责的力度就衰减。”抚远市纪委主要负责人说。

实际上,无论是在祖国边陲还是中原腹地,无论是在雪域高原还是江南水乡,像这样扑下身子、瞪大眼睛,发现并查处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的纪检监察干部还有很多。

“彭水县联合乡龙池村贫困户高元合,2017年规划养猪12头,实际连猪圈都没有;贫困户罗贵林规划养猪10头、牛6头,实际养3头猪、1头牛……”为了在脱贫攻坚中抢得“头彩”,有的区县玩数字游戏,搞“数字脱贫”;有的区县脱贫干部帮扶走过场,群众反映“表上有其人,家里没其影”……刚刚结束的五届重庆市委首轮巡视向扶贫领域亮剑,一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浮出水面。重庆市委主要领导在听取巡视汇报时要求,坚决整治扶贫领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全市脱贫攻坚精准、扎实、有效推进。

据统计,2017年1月至12月,全国查处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12.21万个,处理15.91万人。其中,涉及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4.87万个,处理6.45万人。坚持“一案双查”,对基层党委、纪委落实“两个责任”不力、扶贫领域违纪问题频发多发,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监管职责不到位的,均严肃追究了责任。

综合治理铲除不良土壤

2017年3月的一天,在震耳的鞭炮声中,福建省闽清县云中村失修已久的灌溉渠终于竣工,清澈的溪水欢快地流向农田。村民们高兴地说:“村霸”倒了,水渠通了,村里的事好办了。

村民们所说的“村霸”,是云中村村委会原主任黄乃光。去年2月,闽清县纪委监察局对其立案调查。经查,黄乃光借基础设施建设之机大肆捞钱,虚报冒领征地拆迁补偿款,并且独断专权,甚至培植恶势力欺压村民,成了一手遮天的“村霸”。前些年,上级派工程队到村里修缮水渠,由于该工程没有承包给他,他便煽动一些人强行阻挠施工,致使该项目停工多年。随着黄乃光被查处,村里的水渠也终于通水了。

各地把惩治“蝇贪”同扫黑除恶结合起来,坚决查处涉黑腐败。河北、福建、江苏等地开展“村霸”和宗族恶势力专项整治行动,严肃查处欺压群众的“恶人”,基层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针对部分基层干部抱着“我不说,他不知”的心态将“黑手”伸向群众利益的情况,云南、江苏、湖南等地通过“互联网+”,把惠民政策、项目、资金以及每名群众享受的金额一律上网,让群众方便查询,保障群众知情权、监督权。

云南省富源县将全县各部门民生政策执行情况、民生资金发放信息全部录入“阳光监督”平台,实现网上公开、便捷查询、立体监督。自去年9月初运行以来,该平台已公开民生资金发放信息107.43万条,金额达13.77亿元。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通过综合通报、专题通报、个案剖析等方式,持续通报曝光,保持高压态势。去年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先后对15起侵害群众利益的典型案例进行通报;编发典型案例剖析《镜鉴》在全区发放,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群众身边尤其是扶贫领域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每减少一分,群众的获得感就会增加一分。勤挥“苍蝇拍”、惩治“微腐败”,不仅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而且带来了基层干部作风的转变和政治生态的改善,赢得了群众的信心、信任和信赖,厚植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扶贫 腐败 群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