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参考 参考

我的信息,你不该知道那么多!

2018年01月12日 09:09 | 作者:王浩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黑色交易猖獗,紧盯百姓钱包

盗取手段精细化,犯罪主体组织化,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黑色链条

为何不法分子使出浑身解数盗取公民个人信息?马凯瑞说,信息是互联网经济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正规商业机构为之激烈竞争,不法分子也想分一杯羹。据推测目前我国网络非法从业人员已超150万人, 相关产业市场规模已达到千亿元级别。高额的经济回报、较小的难度要求、较低的犯罪成本,引诱越来越多的人加入。

去年5月,最高检察院公布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典型案例说明了这一点。广东省河源市的章某从互联网非法购买学生信息,冒充教育局、学校教务处的工作人员,以获取国家教育补贴款为由,诱骗学生家长通过ATM机转账到指定账户。截至查获时,章某共拨打诈骗电话4000多次,骗取11多万元。在另一起案件中,张某在购物时偶然发现某电商平台有技术漏洞,就委托他人,编写恶意程序,进入后台盗取客户订单信息1万多条,在网上分批倒卖给姚某,姚某再加价倒卖,牟取不正当利益。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介绍,这些典型案例有共性,即盗取手段精细化,犯罪主体组织化,信息需求、盗取、交易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黑色链条,不法分子分工专业、配合高效,流窜在各个论坛、微信群等,隐蔽性很强。

“围绕黑色链条,还有一些外围产业,比如专门提供各类技术设备的,专门负责海外洗钱的。”游浩源说,这些黑色交易如涌动在地下的暗流,盘根错节,贻害无穷。

“说到底,黑色交易盯上的还是老百姓的口袋。”马凯瑞介绍,不法分子编排巧妙的“剧本”,仿冒公检法部门,实施色情、赌博恶意营销等,抓住公众的心理弱点实施诈骗。

然而,一边是不法分子集中火力,寻找漏洞;另一边是企业,特别是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事无巨细地收集用户信息。北京一家外企白领王妍平时工作压力大,睡眠状况不太好。同事给她推荐了一款监测睡眠质量的软件。下载过程中,王妍发现该软件除了要获取性别、年龄、电话、微信头像等信息外,还要求开通自动定位权限。更让王妍感到冒犯的是服务条款里的话——在您自愿的前提下我们将收集您的个人信息,但不限于以上,并将这些信息整合。

“首先我并不自愿,如果不提供详细信息,就无法使用相关服务。其次条款中提到,开发商将整合数据和第三方合作,但与谁合作,如何使用,怎样管理,消费者却无权知晓。”王妍最终删掉了这个软件。

游浩源对此深有感触。他通过后台监测一款小额贷款的APP发现,开发商通过技术手段,能够获得用户手机系统最高管理权限,“贷款公司通过查看用户是否下载其他贷款软件,判断信用条件。虽说是出于风险管控的考虑,但是严重侵犯个人隐私,而且普通消费者对此并不知情。”

“企业应该明白,个人信息收集得越多,安全隐患就越大,肩负安全管理的责任也就越重。”朱巍介绍,基于大数据为消费者精准画像,是互联网经济的突出特征,“但是一定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坚守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收集何种类型信息,用于何种用途,要征得消费者同意,尊重消费者知情权。”

编辑:李敏杰

01 02 03

关键词:信息 企业 安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