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博物馆 城市的文化客厅

2018年02月25日 15:19 | 作者:柏桦 | 来源:陕西传媒网
分享到: 

从国有博物馆到非国有博物馆 一种文化自觉的体现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标志和形象代表,是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自2000年以来,我省涌现出不少非国有博物馆,填补了国有博物馆收藏门类的空白,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省独特的自然人文文化遗存,丰富了公众的知识视野。

目前,我省博物馆总数达281家,平均13.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我省非国有博物馆共75家,占到全省281家博物馆的27%,平均年参观人数近1000万人次。非国有博物馆已成为我省博物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如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所说,非国有博物馆的涌现,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文化领域改革发展的重要成果,也体现了民间收藏从“私家珍藏”到“社会共享”的文化自觉和境界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省9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大唐西市博物馆成为全国唯一一家非国有国家一级博物馆。大唐西市博物馆作为以民营资本保护国家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并兴建博物馆的典型范例,从2010年4月7日正式建成开放至今,累计接待观众约400万人次。与此同时,大唐西市博物馆还发起成立了全国首个非国有博物馆协会,与丝路沿线12个国家19家博物馆建立了友好关系,为非国有博物馆的健康发展及对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等众多非国有博物馆在收藏上也形成了自己的内容特色。从木石金雕、织锦刺绣、皮影、印染等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农机农具、老相机、茶叶茶具等具有时代印记的日常生活用品,这些珍贵的老物件,让生发于三秦大地的陕西民俗文化得以传承,让这片广袤土地上人民生产活动、生活起居的历史文化记忆得以保存和展现。

从信息技术应用到文创产品开发 一场文博事业的创新性变革

为了满足公众对博物馆需求的升级,让博物馆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博物馆不断跨界,进行着全新的尝试和创新。在博物馆文化年轻化、时尚化的大趋势下,陕西数字博物馆、陕西数字博物馆移动版、陕西文物之声网络电台等新型信息传播平台应运而生,各种既美观又实用的文创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走进设立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的陕西数字博物馆实体体验馆,观众只需轻轻一点,或者用手机“扫一扫”,就能轻松浏览从全省众多文物中精选出的千余种文物藏品的相关资料,还可进行查询、留言、点赞、下载高清图片等互动游览体验。其实早在2012年8月,陕西数字博物馆的开馆就标志着陕西博物馆事业正式进入了全民数字时代。

2017年,我省持续推进文物科技惠民项目,加强博物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与陕文投集团、西安高新区联合成立“互联网+中华文明文博创意产业联盟”,建立文创交流和产业聚集的实体平台——“丝绸之路”国际文创交流基地,吸纳陕西历史博物馆等10家重点博物馆加盟,研发“鎏金铜蚕”等文创产品1000多种。2017年8月,陕西首届历史文化动漫游戏大赛启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互动体验。同年,多家博物馆与大中小学签订合作协议,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

1月30日,陕西历史博物馆与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开启智慧博物馆领域的“互联网+”合作。未来,双方共建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无现金”馆项目,不仅将实现全馆移动支付,还能让游客直接“刷脸”入馆;高科技信息技术也将被应用在文物识别、文物修复、数字科技馆、智慧游园、文物IP打造与传播等方面。

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物的结合改变了传统博物馆文物藏品的展示、体验、传播方式,提高了文物展馆的科技水平,拓展了文物展示的空间。正如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赵荣所说:“文物,不仅是博物馆里的宝贝,也是一份活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宝藏。要挖掘文物在新时代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让更多人加入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让文物‘活起来’”。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博物馆 文物 陕西 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