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从犒劳味蕾到翰墨飘香 “文化餐”春节受宠
中新社西宁2月25日电 题:从犒劳味蕾到翰墨飘香“文化餐”春节受宠
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画师东智才旦盘腿坐在炕上,蘸着金粉,为黑金唐卡《妙音天女》上色,“圈粉”都市青年围观、拍照,瞧稀奇。

高原古城青海西宁一家大型商场的书店一角,是专门开辟出的宗教艺术专区。东智才旦仿照老样式,用木板搭了一个炕,铺上藏毯,从农历春节、藏历新年开始,便和徒弟们现场手绘唐卡。
而更感兴趣者,可以拿起画笔,在一张稍小于A4纸的藏纸上体验“指尖上的虔诚”。跟画师在藏传佛教寺院、藏族人家画唐卡不同,在城市商业街区,设置类似宗教艺术体验专区很是少见。
“我本来打算高考完了后,在青海热贡的唐卡画院待一两个月,后来发现里面都是男孩,我住着不太方便,语言也不太通。”拥有多年素描功力的西宁女孩姚昱蘸着水彩,足足画了四十分钟后,一张卡通版小狗在藏纸上“活泼”起来。

“她喜欢跟画有关的一切,”母亲张永军说,之前就曾陪着姚昱去“家家有画师、户户画唐卡”的青海热贡看过几次唐卡展,“但从来没画过,这次算是在家门口第一次上手体验。”
东智才旦介绍,他们从藏文经典中筛选生肖图案,经卡通化修饰,刻在木板上,使用“祥巴”这种藏族传统版画技艺,印在藏纸上,但因唐卡矿物质颜料及绘画所用棉布难以拿捏,故而使用常见的水彩供人上色。
“唐卡显得很神秘,挂在博物馆,很多人不能亲身去感受。”东智才旦说,“现在,他们东看西看,问这问那,我们也会讲唐卡的传承、工艺、度量经。很多人喜欢这种文化的深度体验。”
在这块面积仅50平方米的专区,还陈展着成品唐卡及矿物颜料,还有宗教艺术石刻和藏文书法。“短短十天时间,效果真不错,”东智才旦说,“过年期间,很多人拍照片和小视频,发在微信朋友圈,社交软件吸引了很多人。”
“这种形式特别好,大家能近距离看到艺人现场绘画。”以“藏艺三绝”著称的青海塔尔寺的僧人龙珠特意找到这块专区,“一般人很少有机会看到画师现场画唐卡,这让大家了解了唐卡是怎样完成的。”
东智才旦计划,未来,在此展示包括酥油花在内的更多藏族传统艺术。
选小块皮革粘一个皮铃铛,用长条木料为孩童刨一把宝剑,在拉坯机上对泥料拉伸成型……在书店的另一角,皮艺、木工、陶艺、金工作坊人头攒动,可多元选择的书店,人气远远旺于商场内的餐饮、服装专柜。
中新社记者注意到,七天春节假期虽已结束,但没过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年味儿依旧浓烈,离开春节犒劳味蕾的团圆餐桌,亲手烹调“文化餐”已经成为更多人的不二选择。
“在一个集市上,我们从来没卖过那么多的产品。”这个春节,旅居青海二十载的荷兰人安鹏显得很兴奋。
离书店不远处,安鹏参加了一场新春民俗手工艺术节,他们请牧民们手工编织的藏香包、毡帽、水瓶袋等藏族饰品成为畅销货,“人们也想买一些高原文化特色的礼物,而不是随处可见的普通商品,好在春节时送给亲友。”
在张永军看来,餐饮娱乐一体化的城市商业街区,拥有类似文化气息的场所,个性明显,还能融合地方特色,时尚而前卫,正满足着更多人差异化的口味。
“文化艺术是不可替代的,即便现在机械已越来越先进。”张永军说,如今,一部手机已然占据了人们大把时间,生活单一的年轻一代,应该培养不同的文化艺术爱好,学着专注做事。(完)
编辑:杨岚
关键词:唐卡 春节 犒劳 味蕾 文化餐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