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王琪森:找到“年味”背后的精神内涵
作者:王琪森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与经典展示。现在,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物质供应越来越丰富,现在的日子可以讲天天像过年,再加上生活方式的更新、居住环境的改善、家庭结构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因素,那些传统的仪式正在逐步淡化消失,那些节庆的程序也渐行渐远,人们感叹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年趣”越来越少。
如今,我们谈“年味”,除了传统的办年货、贴春联、吃年夜饭、发压岁钱、走亲访友拜大年外,还有时尚的全家抢红包、手机群拜年、家庭包场电影、参观博物馆及海内外旅游等,过年的“年味”似乎更加个性化、家庭化了。这固然可以适应或满足不同的庆节需求和过节方式,但我们对春节特有的历史意义、人文价值、伦理功能及精神内涵也需要给予相应的重视并加以发掘。诚如《周易》所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唯其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使“年味”浓起来、兴起来、活起来。
传统节庆是民族精神的折射,人生追求的展示和生活理念的演绎。每一种节庆活动都有一套与之相匹配的民俗仪式和庆祝范式,使参与者由之产生心灵的对应、精神的对话。春节这样中华民族的节庆之首,就更是知识、信仰、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构成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像过年的祭祖仪式,就具有相当重要的庄重神圣感。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既是对列祖列宗的敬畏怀缅,对前辈先贤的感恩追思,以恪守孝道、敦亲爱老。同时也是自我的心灵叩问:“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寻根问祖,不忘来路,瞻望前程。年夜饭亦是每个家庭的最重要年会。对于这个中华民族第一饭,无论你在哪里,无论你身份如何,都要赶回家来坐在桌边,长幼有序、互爱互敬,尽享天伦之乐,尽显伦理功能和道德感化,使家庭和睦、社会祥和。
社会学家基辛有言:“一个文化如果将其形态完全展现,就可知道它是非常精致的,是一个在许多层次上交织着各种象征和意义的网络。”如守岁,尽管带有农耕时代的图腾意味,深层意蕴上却是对生命的尊重崇拜,是对岁月的呵护珍惜。又如年初七古称为“人日”,这个习俗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就有了。传说女娲在造了鸡狗牛马猪等的第七天后才造出了人,这是天地间伟大的创造。因此,在古代人们在这一天要戴“人胜”的头饰,强调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佐证人是“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其深层指向是我们人类怎样认识自我、践行人生。这是一个富有哲理的人生命题!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人们对“年味”的呼唤,体现了一种群体情感的需求。笔者曾在海外度过几次春节,深切地感受了海外华人和华裔对传统春节的重视,这是从血脉中产生出的虔诚情感。如新加坡华人的祭祖就很隆重,仪式感很强。在加拿大温哥华等地的华人,春节必自办庆贺晚会,特邀来自中国的演员明星同台演出,共唱一曲 《难忘今宵》。作为龙的传人、炎黄子孙,他们把过春节看作是精神上的“认祖”与情感上的“回家”。
春节的“年味”,是我们民族的生命体验场和精神共同体,也是人文传承的活化物。我们应当重视把民俗节庆的意义从物质层面、娱乐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提升我们的民俗节庆质量及认知。既要传承,亦要拓展,从而使“年味”传承恒远,历久弥新。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年味 精神 春节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