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聚·焦点聚·焦点
美丽中国建设谱新篇——我国五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巡礼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题:美丽中国建设谱新篇——我国五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巡礼
新华社记者高敬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一个天蓝、地净、水清的美丽中国,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新华社图
五年来,我国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成效明显。美丽中国建设正在谱写出新篇章。
越来越绿、越来越美,美丽中国展现新面貌
早春的南太湖,清冽的湖水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浩淼的湖面被雾气笼罩,不时有几只白鹭展翅飞过,正如那首老歌所唱——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就在几年前,这样的美景是太湖周边居民想都不敢想的。浙江省湖州市环境保护局局长沈昕耀说,曾经造纸厂、水泥厂等重污染工厂建在湖边,污水直排入湖;渔民的生活垃圾也直接抛入湖中,湖水又脏又臭。
如何让太湖的水重新美起来?
当地下大力气关停并转涉水重污染高耗能企业和低小散企业(作坊)4054家;畜禽养殖业全部实行关闭搬迁;通过“渔民上岸”工程,减少直排太湖的生活污水。
太湖重现了当年的美景,开放怀抱迎接五湖四海的游客。
老渔民朱玉琳一家从船上搬到岸上。告别渔民生活,但借着旅游业发展的东风,如今他在太湖开快艇,年收入可达近40万元。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当地群众的金山银山。
太湖治污是我国五年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美丽中国”确立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航向明确,美丽中国建设加速前进,中国变得越来越绿、越来越美。
空气质量明显改善。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2.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分别下降39.6%、34.3%、27.7%。
水环境持续提升。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不断提升,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持续下降,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稳步改善。不少城市的黑臭河沟变身绿色生态廊道。
中华大地更绿。我国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五年来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5亿亩,完成造林5.08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森林蓄积量151.37亿立方米,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说,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转折点,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加绿色的家园。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速推进,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2017年7月,中办、国办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督查处理情况及其教训通报全国,包括3名副省级干部在内的一批领导干部被严肃问责。
这次通报措辞之严厉,问责之严肃,十分罕见,彰显了党中央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
严肃问责,是五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特点。绿色发展理念,正在重塑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发展观。
从2015年底在河北开始试点的中央环保督察,到2017年已经实现对31个省区市全覆盖,推动解决8万多个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问责党政领导干部1万多人,动真碰硬,震慑强烈。
“中央环保督察解决了基层主体环保责任不落实的问题,让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压力层层传导,一些干部和部门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不作为、少作为的局面根本改变。”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说。
环保督察制度,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项大动作。五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四梁八柱”日益完善。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制度体系。
同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公布,高屋建瓴地谋划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8项制度构成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更加明晰的“路线图”。
五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制度逐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颁布,以考核促进各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行河长制、湖长制,为每一条河、每一个湖明确生态“管家”;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着力破解生态环境“公地悲剧”;开启生态保护红线战略,将重要生态空间进行严格保护……
五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史上最严”环保法实施,增加了按日连续计罚等执法手段;制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加大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已提请审议,将成为防治土壤污染的一把“利剑”……
五年来,我国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陆续出台,环境污染治理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随着一项项制度落地执行,绿色发展理念在党政领导干部思想上、在每一位百姓心里逐渐扎根。
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新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17年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塞罕坝,这颗位于河北省北部的“绿色明珠”,半个世纪前还是茫茫荒原。三代塞罕坝林场人几十年坚持植树造林,建设了百万亩人工林海。
如今,塞罕坝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塞罕坝不仅成为游客们纷至沓来的旅游胜地,更成为宝贵的动植物物种基因库。在这里,人与自然奏出一首和谐的交响曲。塞罕坝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提出明确要求,要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污染防治成为今后三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环保部部长李干杰表示:“污染防治攻坚战,只能打好,没有退路,必须背水一战。”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一系列新部署、新举措正在路上:
——全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我国将制定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持续淘汰落后产能、治理散煤、提高铁路货运比例;持续实施“水十条”,保障饮用水安全、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歼灭战、加强江河湖库和近岸海域水生态保护;扎实推进“净土”行动,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置、保障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安全。
——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重大修复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推动耕地草原森林河湖休养生息。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壮大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大幅降低企业能耗,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每一个人都做出自己的努力,一幅美丽中国新图景必将早日展现在中华大地上。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建设 生态 文明 中国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