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一家假发店见证的抗癌人生:顾客多是化疗患者

2018年04月02日 07:33 |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看完机织的和手工的几顶假发,张俪挑了一顶售价1999元、手工织的假发。

为了戴上假发不闷热,也避免掉发的困扰,很多化疗患者基本上都会把头发剃光。张俪想了想,说“别剃成光头,留成板寸”。在镜子前的座椅上坐下,围上白色围布,张俪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发呆。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姐姐,在一旁拿出手机,说要拍一张照片“留个纪念”,张俪撇过头拒绝了,“不好看,别拍了。”

化疗患者的头发像失去养分的树叶,随时会脱落,并且干枯、脆弱。没几分钟,理发师将张俪的头发剃成了寸头,“这下露出庐山真面目了,像个小战士”。剩下的时间,理发师按照量好尺寸的头围,给张俪先前选好的假发做发型。

张俪在一旁看着理发师在模型上打理着自己的假发,时不时地,她提出一点意见:烫点纹理,显得年轻。或是拿出手机,给理发师看照片,说要一个跟朋友类似的发型。“清洗也是一样的吗?要用护发素吗?”对待假发,张俪一样问得很仔细。

张俪还没到50岁,1997年,跟着丈夫从山西老家来到北京。张俪得了肺癌,正在治疗,治得好治不好,张俪不做设想。

点击进入下一页

下午4点多,将近3个小时后,张俪戴上了挑选好的假发。试戴后,理发师继续修剪刘海、鬓发,让假发更适配张俪的脸型。一旁的姐姐,又掏出手机给张俪拍照。这一次,张俪没有拒绝。“这是我最漂亮的一次了。有失必有得,失去真头发才得到这么好看的假发。”

对着镜子问发型师 “我剪个板寸也行吧?”

进门之后不久,陈静(化名)就摘下了头上戴着的假发。这是一顶花了300多元、从网上买的假发,陈静说,这样的假发,家里还有近十顶。

假发下遮住的,是因为化疗而干枯、脱落,并且已经花白的头发。陈静来自黑龙江大庆,在粮食系统工作多年,之后又与家人合办工厂,忙得不可开交。2014年3月,陈静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化疗两周后,陈静的头发开始大把大把地掉。

除了脱落得厉害的头发,陈静看起来并不像60岁的人。她身材苗条,喜欢穿紧身衣服,生病前陈静留着一头齐腰的长发,“走起路来一摆一摆的那种”。长发是陈静的骄傲,也是自信的资本,甚至在化疗的时候,陈静都觉得,“病没什么要紧,头发别再掉了”,她常常把“生死有命”挂在嘴上,却面对洗手池里的大团头发,感觉到“恐惧和紧张”。

2014年3月到2015年1月,陈静做了10个月的化疗。在这之后,她开始频频购买假发。一次偶然,陈静的丈夫在肿瘤医院附近发现了这家假发店,便进门观察了一阵,最后,丈夫选中了两顶单价3999元的假发。

陈静是跟着丈夫来的,她心疼钱,但当假发送到面前时,她的眼睛一下子有了神,用手摩挲着,不迭地往头上套。丈夫在一旁笑呵呵的,满眼都是满足。

发型师来了,观察了陈静的脸型、头型后,确定了假发的发型。陈静光着脑门,在店里左看看,右看看,对着镜子问发型师,“我剪个板寸也行吧?”

在这个行业干了十多年,周彪见过来买假发的患者数不过来,像这样爽朗的却不多。“很多患者来买假发或者清洗假发,要么是把头上的帽子捂得紧紧的,要么要先去单独的房间,自己摘下假发换上帽子才会出来。”也有人剪着剪着头发,突然就号啕大哭。“虽然头发掉得几乎只剩一点,但那毕竟是她自己的头发”。

不仅仅是假发店 还是让患者自信的地方

周彪说,也有一些患者来了之后很少说话,只是看,店员上前问,他们也不说是因为做化疗要戴。遇到这样的顾客,店员也就顺着他们,假装不知道,给他们细心介绍。

从业的时间一长,几乎一打眼的工夫,周彪就能看出哪些是想要买假发的患者。“刚来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有一次给顾客洗头,轻轻一抓,掉了一大把,以为把顾客头发洗坏了,很害怕,后来是顾客自己解释说他是病人。”

周彪说,在店里待久了,见多了生死悲欢,也会被一些瞬间触动。有一次,店里来了一对母女,在听说可以自带头发制作假发,女儿说什么也要剪下养了多年的长发,为母亲做一顶假发。

很多来买假发的患者,来得次数多了,和店里的员工渐渐熟络起来。周彪就有一位老主顾,说周彪像她的侄子,加上两人又都是湖南老乡,每每来都要带上自己做的剁辣椒等一些吃食给他。

也有一些人,逐渐消失在视野里。去年下半年,周彪接待了一个来买假发的阿姨,50多岁,来的时候女儿陪着。两个人有说有笑地挑了假发,定做好发型,说一个月之后来取。

一个月之后没见到人,周彪给阿姨打过去电话,“她闺女接的,说没时间,再等等”。直到半年后,有一天女孩急匆匆地打来电话,“她说让我把假发‘闪送’给她,我问怎么了,她说她母亲快不行了”。

周彪心里一惊,考虑到实际情况,说阿姨如果不需要了,不买也行,可以把钱退给她,但女孩执意要买到假发,“圆母亲一个心愿”。

两个多小时过去,陈静的假发做好了。戴在头上,她反复端详镜子里的自己,还一遍遍问身边的人,“跟以前比怎么样”。

这是周彪和同事乐于见到的一幕。有些时候,一些人在外地的顾客来不及赶来挂号,他和同事会起早帮忙去对面的医院排队。一些顾客看到很喜欢的假发,但看到价签又有些犹豫;另外一些时候,女性患者想买,丈夫不同意,每到这些时候,周彪会估量着顾客的购买能力,然后推荐一些经济实惠的假发。

在他们的心中,这间不起眼的店面,已经不仅仅是一间假发店,而是一个癌症患者能够光明正大地摘下帽子的地方,“一个能让患者感到舒服,恢复自信的地方”。

本组文并摄/本报记者 张雅

编辑:周佳佳

01 02

关键词:假发店 抗癌人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