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一抔净土慰故魂
——山东沂水县“逝有所安”殡葬改革探秘
一笔可持续发展的民生账
在沂水发生的这场殡葬改革绝非偶然。
“这一路走来,真是很不容易。”薛峰坦言道:“殡葬改革说大也大,说小也小。说其‘大’,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人死为大,殡葬行业位居中国十大行业之首就说明了这一点,而新农村建设要做好移风易俗,最大的突破点就在殡葬上;说其‘小’,改革在我们这个小地方突破,能否以小博大取得成功,都会对全国的基层殡葬改革产生影响。”
殡葬改革是党和国家非常关注的事,但国内一直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对于在此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沂水县来说,改革风险极大,各种议论都有。
对此,沂水县委县政府算了一笔账:
过去沂水修一座坟少则七八千元,多则一两万元,买一口棺材少则三四千元,多则两三万元,加上其他各种费用,安葬一名逝者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实施殡葬全免费政策后,县财政每年大约需要投入2000万元左右,但可为群众节省约2亿元,这个1:10的关系是经济账。
原来每座散葬坟头大约占地10平方米左右,一亩地最多建20处坟墓,全县每年去世人员按此方式安葬的话,需要300-400亩地,而建设公益性公墓,一亩地可建200处双穴墓,一年仅需20-30亩地即可满足群众的安葬需求,节省了90%的土地,这种土地增减是土地账。
一个大棺材大约用1-1.5立方米木材,如果去世人员全部进公墓,用骨灰盒、小墓穴的方式安葬,全县每年可节约木材1万立方米左右,这是资源账。
据消防部门统计,以往山林火灾80%以上是因上坟烧纸引发的,特别是在春节、正月十五、清明、七月十五等上坟集中期,县乡村三级干部都如临大敌、严阵以待,而进公墓安葬则能有效消除这一安全隐患,这是安全账。
到上坟的集中时间,漫山遍野烟雾缭绕,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在公益性公墓设有专门的焚烧区,有效避免了因上坟烧纸引发的火灾隐患和污染隐患,这是环境帐。
散葬墓穴缺少管理,时间长了容易风化湮没,而公益性公墓则有专人看管,配套设施完善,墓穴墓碑可长久留存,方便逝者留名、后辈祭祀,这是祭祀账。
纵观这六笔账,不难发现这实际上是一笔可持续发展的民生大账。通过算大帐、算细账、算长远帐,实行殡葬全免费政策的好处和作用一目了然。
就这样,“殡葬全免费”作为一项基本民生内容,被沂水县各级领导纳入了公共服务保障,成为一项真正普惠的民生工程。
于是,推动殡葬改革的各种措施随即付诸实施。
——全县109处镇级公益性公墓和1处县级公益性公墓开建,从选址、确定到建设不仅充分利用荒山、荒滩,不占用基本农田,还尊重老百姓讲究风水的要求,得到了群众普遍认可;公墓严格按照民政部的标准,一亩地起码建200个双穴,双穴不得超过0.8平方米,单穴不得超过0.5平方米;绿化、硬化、停车场、集中祭奠点等配套设施融入人文元素、文化元素,公墓既好看又好用。
——严禁乡镇和村庄向外租售土地用作墓地,严禁在基本农田修建坟墓,严禁制作和销售大棺材。这样一来,就堵住部分人群寻求“风水宝地”、“发死人财”的念头,堵住个别群众占用农田修坟的退路,堵住骨灰装棺再葬的市场。
——将自收自支的殡仪馆改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回归殡葬服务的公益属性,遏制殡葬不正之风的发生,工资和费用全部由县财政兜底;县里拿出资金更换火化设备,全部使用高标准火化炉;骨灰盒全部由政府统一采购,确保质量和美观;修订完善殡仪馆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服务质量不滑坡。
——印发《致全县党员、干部和企业家的一封信》,向县人大、政协的代表、委员发倡议,工青妇、工商联、教育部门齐心协力在各自领域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让殡葬改革铺天盖地,声势浩荡。县里一名政协副主席将老家墓林让出来,交给镇里建设公益性公墓,并带头将家族的十几座祖坟迁到新公墓,在周边群众中引发了强烈反响。
“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也不能输在终点线上,我们就是要让文明殡葬这一抔黄土即‘静’且‘净’, 让死者安然,生者安心。”薛峰说。
“逝有所安”带来的沂水实践
沂河西岸的长山公墓是沂水县许家湖镇的一处镇级公墓,层层排列整齐的墓碑点缀在松柏和黄菊之间。这里建成的400套,双穴墓可安置800名逝者,辐射全镇25个行政村的2.5万人。
镇长耿立江告诉我们,该镇这样的公墓一共建成6处,既符合国土、林业、规划部门的要求,又符合老百姓的意愿,可供全镇十年使用。“全部投入使用后,可节约耕地300亩,还能给每户节约殡葬费2万元,大大减轻了群众的丧葬负担。我们还把公墓和公益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数年后,这里将形成安详、和谐、美观的景观带。”
将逝者埋进公墓,看似容易,实际操作却不简单。75岁的刘相同是前南社村村民,去年6月,老人哥哥去世,嫂子坚决不同意将已经修好“闲坟”(老人事先为自己修建的墓地)的逝者送进公墓。作为一名老党员,刘相同和村里红白理事会人员一起,苦口婆心一次次相劝,最终让已经备好棺木的嫂子平了“闲坟”,处理了棺木,成为当年将逝者入驻公墓的第一人。没怎么花钱就办好了丧事对村里人震动很大,村民们逐步开始关注当地的这一“丧葬新政”。“今年清明,家人来此悼念逝者,看到这里环境好,嫂子很满意。”刘相同说。
好的效果往往会连锁反应。刚刚完成了墓地搬迁的孙家楼村一位大嫂对我们说,自己公公去年10月份去世后被安置进了镇上公墓,看到这里环境好,管理也好,今年清明,儿女们主动要求将数年前去世的婆婆也迁进公墓与公公并葬。由于有了“殡葬全免费”政策,她这个“大门户” 家庭没花几个钱就办成了事,省钱、省时、省心还省力,全家人都十分满意。
沂水县殡葬改革新政“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形成了社会共识,全县移风易俗工作也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通过改革,殡葬方面的一些陈规陋习得到了有效根治。”薛峰说,有的群众主动把原来修好未用的“闲坟”整平,有的群众把原来打好的棺材拆作他用;农村丧事过度殡葬、大操大办现象基本杜绝,过去“打板”(即做棺材)、扎纸车纸马、做墓地营生以及吹鼓手的基本没了,佩戴黑纱、白花代替了披麻戴孝,鞠躬代替了磕头,献花代替了烧纸,沂水小城“厚养俭葬”新风尚正在逐步形成。
从事社会学研究的济南大学教授杨风博士认为,沂水县顺应群众呼声,积极推进惠民、绿色、文明、低碳的殡葬改革,因势利导接地气,以民为本有底气,真抓实干有正气。这项改革不仅抓住了农村移风易俗的牛鼻子,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社会效果,还为中国基层殡葬改革提供了可以复制、可以推广的“沂水样本”,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七有”目标,增加了“逝有所安”的新内容。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殡葬 公墓 改革 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