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婚姻里,什么样的吵架最伤人?
“相互指责”与“双输游戏”
一位丈夫回家之后发现妻子没有做饭,屋子里也乱七八糟的,他很生气地说:“我加班那么辛苦,回家了连一口热乎饭都吃不上。怎么现在什么都要我操心?”
他不知道的是——其实,妻子也在加班,只是比他早到家十多分钟而已。感觉委屈的妻子说:“我工作也很辛苦,好吗?结婚的时候你说要疼爱我,现在呢?家务都是我做,孩子你也管得少,你怎么能这么自私?”
你可以想象故事接下来的走向了。这样的故事,在很多亲密关系中,就像很多已经写好的剧本一般,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我们却如此规矩地遵照这样的剧本出演,并在某种程度上十分认真投入。
在英文里有个词,叫“blame game”,就是指相互指责的游戏。我们之所以叫它“游戏”,是因为我们都深谙游戏规则,并且非常地配合彼此。其实,只要其中一方停下来,不再指责对方,试图理解对方指责背后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游戏也就结束了。但是,我们却不愿意,我们宁愿在对方说:“你怎么能这么做呢?”的时候,回嘴说一句:“你做得也不怎么样吧!”每个指责的背后都有一个对方希望或者更喜欢的表达,比如当对方说:“你怎么就听不懂话呢!”还有一个他(她)没有表达的意思是:“我多希望你能理解我啊,如果真没听懂,能不能不假装你听懂了,而是再来问问我呢?”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在很多时候“根本停不下来”?我想,这就涉及哲学家福柯总是提到的“权力”。吵赢对方,这本身是一种权力的体现。在我们的主流文化中,权力之争无处不在。我们从无处不在的权力和竞争机制中学会的,就是如何去“赢”。却很少有人教我们,在爱这件事情上,我们要做的,恰恰是放弃权力之争,真正开始彼此合作。
我们可以巧言善辩,我们可以在对方指责我们的时候,反过来更加猛烈并且精准地指责对方,但这一切语言上的“胜利”都会让我们输掉关系。当语言变成一种彼此攻击的武器时,爱的空间就被扼杀了,关系本身就变成了一个战场。
“面对问题”与“变成问题”
在我们的主流文化里还有一种趋势,就是病理化每个人。在这方面,传统心理学可以说是做得非常“出色”了:我们创造出了各种精神疾病,厌食症、抑郁症、焦虑症等等,而且,这些标签每天还在增加着。
我们仿佛在不断创造着人的某种“内在缺陷”,然后,再去分析它们的成因,最后找出所谓的解决方案。可是,这种不断将人病理化的做法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当不断病理化他人的认知方式,开始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又给我们的关系带来了什么?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大概是讲关系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磨合”,而是“应该”自然而轻松。我不想去探讨这个观点本身,但是,它的背后的确有一个很主流的想法:有适合我们的人,也有不适合我们的人。这句话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僵化地奉行它,就会陷入一个可怕的循环:每当我们的关系遭遇挑战时,我们就开始问自己“这个人真的合适我吗?我是不是应该换个人呢?”
人是变化的,流动的,是有多种可能性的。在一段关系中,如果我们一遇到挑战就怀疑对方是否合适,其实,我们是把对方看成了一个只有一种可能性——僵化的个体。合适这个词的背后,有太多固化的分类和刻板的看法。
为什么要讲“合适”这个词呢?因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合适,和在争吵中,我们去责备对方有人格缺陷,它们背后的认知方式,其实是如出一辙的。主流文化让我们习惯性地病理化彼此,以至于每当我们的关系遇到挑战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情境和文化如何影响了我们的表达,而是开始病理化对方,觉得对方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后现代叙事疗法的创始人之一麦克怀特曾经说过:“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如果我们的伴侣在争吵时经常表现得很愤怒,我们也许不应立刻给他贴上“他有情绪问题”或者“他有情绪障碍”这样的标签,然后“追根溯源”地想要看看他小时候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一起看看愤怒是怎么影响他的?又是怎么影响我们的关系的?愤怒本身可能是个问题,但这不是他的问题,而是你和他共同面对的问题。
如果我们在关系遇到危机的时候,能够放弃去病理化对方的冲动,意识到我们并不是彼此的问题,而是共同面对问题的伙伴,也许就有了把问题转化成机会的可能。这个转变听起来很微小,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改变。
“怀疑关系”与“怀疑对方”
吵架时最伤人的,恐怕就是——我们开始怀疑关系本身,或者我们开始怀疑对方的人品和人格。
有一次,我跟男友吵了架。因为我独自去看电影,但是,当他问起我的行踪时,我没有告诉他。他非常生气,我非常委屈。那天,我们吵得差点儿就“崩盘”了。他说,他受不了我“先斩后奏”,而我觉得,他在怀疑我的人品。我们几乎就要陷入到模式化的互相指责的游戏里了:我告诉他,他也没有汇报他的行踪,所以没资格来说我;他告诉我,我的隐瞒让他觉得无法信任。可是,我们没有继续下去,而是选择了停止。
我跟他说,隐瞒他的事情,的确是因为担心他知道我一个人去看电影了会生气,但是,看他这么不开心我也不好受。而他告诉我,其实,他是很担心我背着他去见其他男生。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立刻就不生他的气了。这是他的脆弱,愿意把他的担心和脆弱跟我分享,这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气。并且,他这无中生有的吃醋,让我还觉得有一点可爱。
最后我们约定,以后他问我在哪里,我会立刻如实的回答;而他在我们分开的时候,也多跟我讲讲自己那边发生的故事。
当然,我们本来可以把事情上升到彼此人格的缺陷:他觉得我是一个喜欢骗人的不可信之人;我觉得他是一个小心眼又猜忌心重的人。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把彼此变成“问题”,而不是一起去面对困扰我们的问题。
没有人喜欢被某个定义捆绑,尤其这个定义还是一个病理化的标签。当我们把问题内化为对方的人格缺陷时,我们在做的事情,其实是限制了一个人和关系的可能性,是扼杀了共同面对困境的可能性,也是让关系陷入绝境的一剂“催化剂”。
“关系故事”与“吵架故事”
心理学家肯尼斯·格根曾说过,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过往关系中的所有可能进入一段关系,过往的成千上万种关系,就像很多片羽毛一般,在关系中构成了一个翅膀。而关系中的另一个人也带着很多种过往关系的可能性,两个人的翅膀聚在一起,会产生无数种可能性。
是的,我们关系的故事,远远不止是“吵架的故事”。
就像每个抱怨的背后都有一个愿望一样,每个吵架故事的背后都有更多相爱的故事。每次彼此的误解背后,都隐匿着彼此沟通和理解的期待,它们是可能性的种子,也是一个被我们忽略的故事。我们都太习惯于讲述一个问题故事,而那些温暖的、甜蜜的、美好的故事,往往没有机会被好好地说出来,它们同样需要被我们看到。
吵架可能是过往关系中的一种可能,但它也只是一种可能性。我们也许可以放下彼此指责和病理化彼此的冲动,然后,创造一种新的共同面对问题的方式。当然,这件事情真的很难做到,但也许每次当冲突来临时,都是我们重新创造彼此喜欢的、沟通方式的机会。
(作者系繁荣成长工作坊创始人,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心理学后现代教学团队助教)
编辑:赵彦
关键词:婚姻 吵架 伤人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