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中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研制团队:空间探测有“慧眼”
空间探测 有双“慧眼”(倾听·创新在路上)
——我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研制团队的故事
潘 晨 蒋建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近年来,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慧眼”卫星遨游太空,“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完成深海观测,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开港……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捷报频传的背后,是一批精于专业、勤于奉献的科研团队。
本栏目今起推出“创新在路上”系列报道,通过讲述真实生动的创新故事,为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鼓劲加油!
——编 者
“我为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喝彩!”当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慧眼”卫星研制团队从电视里收看了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新年贺词时,大家顿时沸腾起来!团队研制的卫星被总书记点赞,这个好消息让35岁的卫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顾荃莹喜出望外。
2018年年初,“慧眼”卫星通过成功发射后的所有在轨“大考”,正式交付用户。“慧眼”是我国首颗X射线天文观测卫星,通过接收宇宙中的X射线,研究黑洞与中子星活动特性。这个明眸善睐的“宇宙星探”让国人得以睁开自己的“慧眼”,洞见惊心动魄的宇宙。而这背后,五院卫星研制团队已专注前行了十年。
面对技术难度,始终选择“Hard”模式
“慧眼”的全名叫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ard X—ray Modulation Telescope,HXMT)卫星。“Hard”这个关键词,既彰显了卫星的技术特点,又象征着卫星团队的闯关精神——在无数个技术“拦路虎”面前,团队始终选择了最难的模式。
顾荃莹至今仍对一个重大的选择印象深刻。那是在卫星研制的方案阶段,大家遇到了一个在中国航天领域前所未有的难题。由于“慧眼”要随时眼观六路,捕捉宇宙中的蛛丝马迹,因此,遥感和通信卫星对地球固定指向的设计思路在这里行不通——如何确保卫星在任何姿态、任意天线面向地球时,都能准确而快捷地往“家里”传递数据呢?
必须让“慧眼”更智能!这是团队成员的一致观点。但具体如何实施则有两种意见:其一是半自主地计算、选择最佳的天线,技术难度相对小,但需要地面始终有人在操作;其二是全自主智能,用户更加好用易用,但攻关难度非常大。面对这样的分歧,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潘腾坚决地选择了后者。
卫星总体主任设计师张龙对此十分佩服。这个选择意味着他们要在精确性、机动性等方面开展艰苦的攻关和试验。最终,他们用交叉布局、自主选择算法等创新性方法,圆满实现了需求。从卫星出色的在轨表现看,当时的选择虽“苦”了自己,却为用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也带动了我国空间科学技术创新的步伐。
2016年2月,已完成力学试验的“慧眼”,马上就要钻进真空罐开展热试验。卫星团队却接到了来自用户“脑洞大开”的需求:加入观测伽马暴的功能。从航天器工程的角度来说,在最后时刻添加需求,简直是天方夜谭。
可是“慧眼”生来就是为了探索宇宙奥秘的,错过这个,就意味着在空间科学俱乐部里缺少话语权。因此,潘腾丝毫没有试着向科学家们解释各种“不可能”,咬定牙关埋头苦干。
为此,潘腾带着团队成员,与科学载荷展开深入的沟通,牵引着相关分系统展开了艰苦的论证。他们和时间赛跑,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科学家们的需求,创下我国航天领域又一个佳绩。
就这样,“慧眼”一跃成为国际上硬X射线和伽马射线能段最大面积的探测器,也是这一能段天空中最灵敏的探测器。在轨的前7个月内,“慧眼”就探测到数十个伽马射线暴,其中有几个是独家发现。用户评价道,“目前取得的初步成果已远远超过预期。”
这样的故事,在“慧眼”卫星团队有很多。凭借闯关精神,团队攻破了一个个难题。“慧眼”虽采用的是成熟的平台,但是为了科学目标的实现进行了大量个性化定制,不论是平台设计、姿态控制,还是温度控制设计,都体现了世界一流水平,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面对十字路口,毅然赶赴“慧眼之约”
“慧眼”的研制历程并非一路高歌猛进。更多的时候,卫星团队享受的是“冷板凳”,甚至数次被按下“暂停键”。每次遇到这样的时刻,团队成员都做出了坚定的选择。
顾荃莹是2006年从北京理工大学控制专业毕业后进入五院总体部工作的,她的职业生涯几乎和“慧眼”同步。在经历了两年的预研之后,本应顺利立项的“慧眼”却因为种种原因被暂时搁置。
此时,团队中的“老航天人”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据张龙回忆,曾任多颗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的唐伯昶,带领大家紧锣密鼓地继续开展“慧眼”的论证。“在他身上,丝毫看不出懈怠,带领大家以周例会的方式滚动推进工作。”张龙坦言,“开始的时候我们还有些不解,但是2011年真的立项之后,我们已经把方案论证得很深入了,并没有因‘暂停’而荒废,很庆幸一直坚持下来了。”
那时顾荃莹面临着新的选择:探月三期的队伍也在向她招手。她选择了“慧眼”。“还是对这个卫星感情深。”她说,“慧眼”卫星于她而言,早已成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
同样的感情流淌在团队成员之间。2011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的梁中坚,刚入职就赶上了“慧眼”卫星立项,最初参与嫦娥研制的他被安排加入“慧眼”卫星团队。和他同批入职的同事们,不少人在北斗、嫦娥、遥感卫星团队里,短短几年间就经历了数次研制流程,频繁尝到了成功发射的甘甜。对此,梁中坚有过羡慕,却没有嫉妒。他那时已深陷“慧眼之恋”。
“这是我们的第一颗‘星’,大家都像对待孩子一样去呵护她,一心盼着她成功。”梁中坚说。由于团队充分授权和信任,他在6年间接受了系统而全面的历练,测控数传总体、数据记录分系统、应用系统……很多时候他都独当一面,成为受到团队上下一致认同的“多面手”。
为了心中的这份情怀,测试指挥王清泉曾推迟婚约和蜜月,赶赴“慧眼之约”。团队还有很多成员,都默默在人生的“选择题”中选择了“慧眼”。
在坚守多年后,他们终于盼来成功的喜悦时刻。“发射后,我紧张地看着指控大厅屏幕上的曲线,一开始还以为没有信号呢,后来才发现,那是因为数据完全按照预设的步骤,沿着曲线在走,太完美了!”这一刻已深深定格在梁中坚脑海中。
面对使命召唤,全力走向下一个十年
“这颗卫星携带的载荷都是大宝贝,凝结着国内众多科学家近20年心血,我们绝不让它们有丝毫损伤!”梁中坚说出了大家的心声。为此,他们坚定地拒绝了很多存有质量隐患的外协产品,帮助外协厂家一起想办法提升质量,将航天质量管理的规范传授给对方,甚至花费许多心血去对方单位授课。面对各类科学目标,以及伽马暴探测模式等后续增加的需求,他们向科学家虚心求教,几年下来,他们深入用户部门沟通协调数百次。
五院王希季院士曾对卫星团队成员说,“要站在国家和使命的高度帮助有效载荷上天。”他们做到了!
作为我国空间事业的主力军,团队所在的五院“家底”雄厚,孕育了航天三大里程碑和航天“三大精神”的五院,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从“东方红”一号到成功发射第100颗卫星,五院用了41年时间;而发射接下来的100颗卫星,五院仅用了6年时间。“慧眼”的成功,无疑彰显了五院多领域、多平台、全方位服务科学探测的能力。
如今,“慧眼”卫星团队成员正式将“孩子”交给了科学家们。“那感觉真像把闺女的手交给爱她的人,非常不舍,却又满怀喜悦。”张龙说道。此时,他已为“二闺女”忙活很久了——按照我国空间X射线探测“探索、详测、深巡”三步走战略,五院早已开展了扎实的论证工作,张龙正在论证的“eXTP”将是继“慧眼”之后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空间X射线探测项目。
引力波、系外行星、地外生命、宜居星球探测……这些科幻小说中的情景,已在五院的系统规划和论证中一步步向我们走来。现在,顾荃莹被纳入深空探测的预研队伍,梁中坚则加入嫦娥四号研制团队。更艰巨的使命在召唤他们,他们将全力以赴地走向下一个异彩纷呈的10年。
编辑:曾珂
关键词:中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研制团队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