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第一批”体背后是俗套单一的成功观
随着之前“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新闻的刷屏,“第一批”体大有越演越烈之势。随意浏览社交平台,类似“第一批90后已经年薪百万”“第一批95后已经开始相亲”的标题比比皆是。面对种种标签,不少人直言连朋友圈都不敢刷了。毕竟,在各式各样“第一批”体的渲染下,难免会让人心理上产生波动。
“第一批”体风行的背后,主要闪烁着自媒体的影子。纵观这类文章,大多是以个例视作整体,再配上“第一批”的耸人标题,一惊一乍间,吸引他人的目光。比如“第一批90后已经年薪百万”,作为一个常识,创业成功者里少不了90后,但同样还有更多其他年龄的人群。放眼现实,能够实现年薪百万的90后又有多少呢?不过,“第一批”体或过甚其词,却也是社会青年群体情绪的一种折射。
“第一批”体着实击中了现代社会的一个痛点:焦虑。应当看到,今天的年轻人物质之忧越来越小,精神之虑却并不轻松。加班加点的忙碌、结婚买房的焦虑、找不到奋斗目标的成长压力……共同构成了当前年轻人的心理焦虑图景。以第一批90后为例,还未来得及获得80后的成就,又面临95后乃至00后的穷追不舍。在这种形势下,面对“第一批90后已经年薪百万”“第一批95后已经开始相亲”等“第一批”体渲染的“现实氛围”,内心的波澜显然不是保温杯中的一把枸杞就能够缓解的。虽然明知与事实不符,却也很难让人坦然自若。
其实,“第一批”体遵循的是“到什么年龄就应该做什么事”的传统逻辑,背后仍是俗套、单一的成功价值观。到了年纪就结婚、年纪轻轻年薪百万……哪怕已经离婚,也是比同龄人成功的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晚婚已成为一种主动选择,财富标准也从来框定不住“成功”。当面对个别同龄人完成甚至超前完成传统观念下所谓的“年龄段任务”时,内心固然有焦虑,但相信大多数人并不会因此就放弃自己的成长路线,跟随他人的脚步。从这个角度看,人们对“第一批”体的热议,恰恰也反映出当前社会价值多元、选择多样的一面。
在选择中焦虑,在焦虑中坚持,这就是生活的常态。仔细观察身边年轻人的生活,可谓十分“纠结”。一边说“单身狗”受到了万点伤害,一边却主动选择单身;一边无数次下定决心奔向诗和远方,一边又在灯火通明的写字楼中奋斗不止。不过,这种互相矛盾却又缠绵交织的情愫,不也正是现代年轻人对待生活的复杂态度的刻画吗?
某种程度上,“第一批”体和之前刷屏的“30岁年薪20万很失败”“在北京,年入百万只算刚刚脱贫”等言论的套路并无二致:均在贩卖焦虑。我们不被这种文体点燃焦虑、影响成长轨迹的同时,要认识到90后确实已经踏上时代舞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这也意味 90后亟待真正成长起来,勇于面对职场、家庭、社会的种种难题。焦虑与心安间,在理想与现实间,需要始终保持奋斗的姿态。
这正是:在生活的道路上,90后奋斗的影子无处不在。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第一批 焦虑 成功 背后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