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看点 看点
今年江苏将有70万亩耕地轮作休耕
“肥”起来的地,粮价涨十倍
让地休养生息,是七旬老人谢桐洲大半辈子的梦想。
谢桐洲在上世纪60年代就是农技员,和土地打交道半个多世纪。那时他所在的镇江丹阳西洲村就是全省种粮样板。“当大多数农民还没见过化肥时,我们生产队已经用上从日本进口的碳酸氢铵。”谢桐洲回忆,起初化肥用料并不多,一亩撒个一二十斤,两三天叶片颜色就加深。后来,大家都拼命追求高产,还把稻麦轮作改成双季稻,地力消耗大,到上世纪90年代,一亩地光尿素就要用掉300斤。
在谢桐洲看来,化肥用得多,容易引发螟虫、稻飞虱等虫害;地用得狠,阳光、空气、养分吸收不够,微生物环境恶化,作物易患病害;病虫害多,就更加依靠农药化肥,形成恶性循环。“土地就像失去活力的人,要靠外界强刺激才能动一动。”这位老农技员在心里盘算了30多年,他想改变种地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可大家坐上了高产的快车,没人愿意下车试试。
2001年,退休后的谢桐洲流转了400多亩地,到手的土地有一大半半死不活,天干踩在上面就像踏在水泥地似的坚硬。从那年起,谢桐洲的心思就全用于“养地”,一年只种一季稻,其余时间种紫云英,他要把地养肥。“地不会说话,但一样有生命,有外形、有颜色、有味道、有质感。”老人说,走在田间,闻着空气中的土腥味,看着各种虫啊鸟啊飞来飞去,他就知道他的地是健康愉快的。起初两三年,不用化肥农药的水稻虫害多,产量低,一亩只产三百来斤稻谷。坚持七八年,产量逐步上来,亩产稳定在625斤—850斤。
谢桐洲的坚持有了回报。他每亩地的种地成本在2500元左右,少了化肥农药投入,多了绿肥和人工插秧、锄草成本,总体算来,比稻麦两熟种植多了三四百元成本,但他的有机大米出厂价16元/斤,比普通大米高出10倍,他的亩均纯利润能达到3500元,是传统种粮大户的7倍。
让更多的地歇下来肥起来
苏州市委市政府2017年一号文提出,确保在2020年前,全市百万亩耕地至少要完成一次轮作休耕。苏州还提出,太湖流域一级保护区的4.75万亩耕地要长期实行冬季休耕。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王书伟博士介绍,太湖等水体污染源中超过两成来自农村面源污染,秋冬轮作休耕,一亩地一年至少减少60斤化肥,减少4次农药,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苏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吴正贵介绍,苏州到2020年,全市农药零增长,化肥用量要比2015年削减5%,每年轮作休耕的耕地要达到20万亩,全市正在制定土地质量、农业污染、作物品质等监测办法,在全国率先建立轮作休耕种植体系,高投入高产出的种植制度正在改变,粮食种植迎来历史转折点。
我省有7500万亩耕地,休耕70万亩,占比并不大。要想让更多的耕地歇一歇、睡一睡,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双重补偿。
记者了解到,省级财政对种绿肥每亩补助是250元,深耕晒垡补145元,有的市、区(县)还有地方配套补助,但总体来看,各级财政对此投入有限,有些区域农户有意愿休耕,但财政对轮作休耕即便按现有补助标准也难以做到应补尽补。
南京立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张立友算了一笔账,每亩地种稻麦两茬作物,年流转费650元,要靠麦收消化四成流转费,种绿肥没收入,每亩还要投入成本近200元,考虑到休耕能增加水稻收成,休耕种绿各级补助要不低于350元/亩,才能基本平衡农户利益。
但是,在谢桐洲看来,政府补偿推动轮作休耕只是一个方面,市场补偿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如果市场相信好地种好米,愿意高价消费高品质大米,何愁农民不把土地当成宝来养。”这位老农技员说。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休耕 耕地 轮作 万亩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