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马化腾张一鸣“互怼” “重生”微视能否逆袭抖音?

2018年05月09日 07:21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独家发视频阻碍广告变现

补贴战术难吸引顶级播主

微视的高额补贴并未吸引到所有的头部网红。头部网红和内容创作公司大多靠广告植入进行变现。

“微视邀请了一些网红参加补贴活动,但根据要求,只有发布独家视频才可以享受到补贴,换句话说短视频只能在微视的平台发布,但我的作品都是全网分发的,所以我没有办法参加这个活动。”短视频红人“大连老湿王博文”告诉记者。

在李永林看来,内容创业公司的核心还是考虑全平台分发的问题,分发渠道一定是覆盖得越多越好,短视频的核心还是做内容的能力,以及能不能给用户提供喜欢的东西;另外是变现,即用户对投放内容的认可。平台的补助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临时性的。“短期之内可能把内容吸引过去,但是长期如果你流量跟不上,内容创作人肯定不会把全部的精力放在这个平台上。”

目前,头部网红和内容创作公司大多都是依靠广告植入进行变现,依赖平台补贴生存的内容创作人相对都是较为初级的短视频玩家。

“根据平台运营策略的不同,平台对专业和初级视频创作人的补贴力度和形式也不尽相同。”一条联合创始人范致行表示,“比如我们在大鱼号上的补贴大约在每月一万元,但我们大部分的收入都是广告收入。”

二更创始人丁丰则直言,“我们在平台拿到的补贴仅占总收入的1%。这是因为我们的收入主要来自广告主、短视频教育等领域,补贴和打赏不是主要的变现方式。”他提到,一些与头条签约的作者的收入,也是不错的。

相比头部玩家,也有不少腰部以下玩家依靠平台补贴维持收支平衡,对他们来说,微视的补贴很有吸引力。

在北京从事短视频制作的温拿(化名)表示,其在头条和优酷加起来每日播放量在百万以上,但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广告商进行变现,平台的广告收入以及补贴成了他的主要收入来源。

“进入抖音后发现,抖音相比头条更难吸粉,且并没有上线广告盈利分成功能。”温拿说。

“我主要做头条号,2016年,今日头条推出了了‘千人万元’计划,即扶持1000个头条号个体创作者,让每人每个月至少获得1万元的保底收入。后面又推出了千人百万粉政策,我就享受到了这样的政策优惠。此外,头条和公众号都推出了广告主投放广告位的设计,比如1元钱的广告,内容创作者可以拿到0.2到0.5元不等的分成。”

在温拿看来,今日头条的平台提供了一个池子,创作者在上面创作内容,用户看,广告主投广告位。这样创作者一方面可以积累粉丝,一方面拿到钱,而这个钱不是平台给的,是平台赚得的广告费分的,“这是最健康的模式”。相比之下,一些以奖金形式刺激和吸引优质创作者的补贴政策,“虽然也没什么问题,但长期来看高额补贴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也无法刺激长久创作。”

艾媒CEO张毅此前公开表示,抖音平台较为成熟且拥有强大的用户基数,微视是否能靠砸补贴抢达人的办法赢得失去的时间差值得怀疑。

短视频领域N国杀,行业格局已定?

短视频市场竞争激烈,BAT也纷纷入局。分析认为,短视频行业终将是巨头的生意,名次变化则取决于各家如何做产品运营。

4月23日,黄子韬成为微视的首位代言人。选秀节目《创造101》女团成员全部入驻微视,并且向用户开通投票入口。根据易观千帆数据,这为微视引来了大量95后年轻流量。4月21日《创造101》第一期首播后,微视当日活跃用户增至61.6万人,启动次数跃至117.1万次。

《创造101》中有一些女团成员本身就带有短视频流量属性,如鹿小草背后的青藤文化就是一家培育短视频网红的MCN机构,该机构与微博、抖音等多家短视频平台有所合作。

“事实上,目前大部分之前入驻抖音的MCN机构都已经入驻微视。”温拿表示,“目前各大微信群都在广泛传播微视入驻加盟的消息,许多微视员工为了拉人都很拼。”

对于起步较晚的巨头能否在短视频平台的竞争中“弯道超车”,李永林认为“不同的公司情况不一样”。“我们看到比较大的公司,比如有内容基因的微视有机会起来,创业公司做短视频的机会可能就小一点。”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马化腾 张一鸣 互怼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