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观察 观察
爽约车频现、加价很离谱 便民网约车别成烦心事
核心阅读
网约车的迅速发展,缓解了城市交通痛点,为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然而随着网约车市场日渐扩大,问题随之产生:平台低价竞争,服务却在缩水;号称提升用户体验,维权却石沉大海……面对这些陷阱和纠纷,消费者该怎么办?有关部门该从何处入手规范网约车市场?
家住上海浦东新区的陈华,近来打网约车的经历如同坐“过山车”。
4月初,美团打车推出“乘客前三单能立减14元”的优惠,起步价之内的行程基本白送;滴滴出行推出“明日打车0元起”“下班打车回家低至0元,上海全城打车单单立减14元”等优惠,对上班族颇具诱惑力。
“我上班地点离住处并不很远,扣掉赠送的14元抵用券,回家路费不到1元。”同很多人一样,那段时间陈华约车次数猛增,心里那叫一个“爽”。“爽”了几天之后,陈华开始屡屡遭遇“马甲车”,约的是一辆沪牌车,来的是一辆皖牌车,司机绕路半个小时;更有一次被司机“抛客”,陈华只好中途下车。本该便民的网约车,咋成了消费者的烦心事?遭遇消费陷阱,维权该找谁?
马甲车很多、爽约车频现、同路不同费,网约车市场有点乱
和陈华同样闹心的,还有北京朝阳区白领刘凌,她最近时常被网约车收费价格所困扰。
前一阵刘凌加班,晚上10点左右她通过某平台约上车,行程是从慈云寺到横街子,当时平台软件预计费用36元。但上车后刘凌发现司机一直在绕路。“身为弱女子,我不敢叫司机停车。当车开到窑洼湖桥时,我实在忍不了了,要求终止交易。”又气又怕的刘凌下车后,发现被扣打车费70.9元,事后她向平台投诉,到现在仍石沉大海。
看了近日有关大数据杀熟的新闻后,刘凌才发现自己也有过好几次“同样时间、同样始发地、同样目的地”,却“收费不同”的约车经历,有时10分钟车程账单高达200多元。“打车估计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相差无几倒也能理解,但有时价差之大让人咋舌,动态调价太不透明了。”刘凌说。
陈华和刘凌的遭遇,就是当前网约车消费市场乱象的一个缩影。司机刷单炒信,网约车秒变“爽约车”,车主营运资质不达标、车辆年检不合格,收费价格、充值退费等问题频频出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我国网约专车和快车用户规模已达2.36亿人,同比增幅超40%。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作为“互联网+交通”的创新业态,网约车解决了传统出行的很多痛点,逐渐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刚需。但急速生长下,泥沙俱下,监管滞后,网约车市场出现消费者权益被侵犯的事件在所难免。
“除了个人信息安全、行车安全、资费合理性等问题外,保险、乘客司机纠纷等问题也不容忽视。”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说,很多网约车没有商业保险或者购买家庭自用性质的保险,出现交通事故后消费者无法到保险公司索赔。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网约 约车 平台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