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一诺千金!这10%的贫困群众,总书记一直记挂

2018年05月21日 17:36 | 来源:央视网
分享到: 

精准脱贫 因户因人施策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河北南皮县是2017年全国26个率先脱贫出列的贫困县之一,并获得了全国唯一的“全国试点县脱贫评估验收样板示范县”的荣誉称号。在巨大喜悦的背后,还有一部分未脱贫的人群生活在极度困苦之中。“南皮县脱贫摘帽后,剩余贫困户中,残疾人贫困户占比大幅攀升,脱贫攻坚难度逐渐加大。”中国残联挂职南皮县副县长郑红云表示,这部分人群属于贫中之贫,艰中之艰。这在脱贫攻坚阶段,责任更加重大,意义更加非凡。

中国残联相关领导看望张淑同一家

2017年,张淑同所在的车官屯村有116户脱贫,还剩11户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他家就在其中。张淑同患有腰椎疾病,劳动能力较弱,他的妻子患肢体、言语多重残疾。家里还有位近80岁的老母亲,长期需要人照顾。他18岁的儿子去年从技校毕业,现在干保安。针对这种情况,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因户施策,制定了精准扶贫方案:首先给家中壮劳力——张淑同的儿子联系周边有实力的一家五金企业,为其提供就业岗位,边打工赚钱,边学习就业前景好、收入高的数控铣技术。针对张淑同本人,因为需要在家照顾残疾妻子和母亲,就帮其联系周围五金厂,提供居家就业工作,如穿钥匙链,刮刹车片等。正常情况下每天可收入20-30元。此外,还帮助张淑同的妻子申请了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每月转移性收入405元,同时帮助其申请轮椅,组织义诊、开展慰问等。

“目前各项措施均落实到位,等到张淑同家孩子稳定就业了,这个家庭就可以顺利脱贫了。”驻村第一书记赵博飞告诉记者,像张淑同这样的家庭,帮助他们脱贫,一方面依靠国家政策,另一方面要发挥驻村工作队的积极性,调动身边的资源,这是帮助他们脱贫的强有力保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看到张淑同一家子乐呵呵的,我们也是由衷地高兴!”

扶贫扶“志” 激发内生动力

2018年5月18日上午,一场特殊的招聘会在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的善满家园举行。“看到这个养鸡、养鹅(的工作),感觉比较适合。出来找工作也是为家里出一份力,适合干啥就干啥。”应聘者王绣华是一名残疾人,她告诉记者,她养了20多年的鸡,还比较有经验,对这份养殖工作很感兴趣。而招聘人员也十分看重她的养鸡经验,当即让其填表留下信息。像这样的招聘会在善满家园每个季度就会举办一次。从销售、维修到咨询、养殖,提供多种岗位。根据残疾人自身的能力和需求设计,让招聘会更加对口。善满家园原本是收养智障人士的爱心家园,随着爱心力量越来越壮大,这里除了收养和为智障人士提供康复服务之外,已经形成了为残疾人提供培训、就业、创业的大平台。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目前,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已纳入国家扶贫开发大局,通过重点推进,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贫困残疾人得到有效扶持,其中92.5万残疾人退出建档立卡,残疾人接受实用技术培训70.6万人次。6692个残疾人扶贫基地已安置了10.5万残疾人就业,直接扶持带动21.8万户残疾人家庭。贫困残疾人家庭“两不愁、三保障”得到较好保障,广大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对如期实现脱贫充满信心。

面对281万贫困残疾人脱贫这个难啃的硬骨头,下一步该如何攻坚?中国残联扶贫办主任解宏德表示,除了充分利用动态更新和建档立卡数据库,为贫困残疾人提供更加精准的帮扶,进一步加大贫困残疾人的兜底保障和医疗救助力度之外,还要实施针对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不断提高贫困残疾人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多种形式帮助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完成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为重度贫困残疾人提供集中照料或日间照料、邻里照护服务,有效解放家庭劳动力;推进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我国现有残疾人大约8500万,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像张淑同、周建均这样的残疾人家庭,在党和政府不等不靠脱贫奔小康的政策指引下,用自身的努力和汗水为残疾人同步脱贫交上了满意的答卷。同时,也希望更多有残疾的兄弟姐妹们能够自信自强,不畏艰辛、顽强拼搏,努力实现属于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

编辑:周佳佳

01 02

关键词:残疾人 脱贫 贫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