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深化改革,跑出创新“加速度”
通过基因测序技术,用一根头发就能掌握生命信息,进行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借助人工智能,清洁机器人既能实现排水、加水、充电一体化操作,还能自主上下电梯、清扫不同楼层;运用人像识别和大数据分析,视觉智能系统仅需10秒,就可在百万人群中实现个人精准定位……近日,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采访,涌动的科技创新浪潮激荡人心。
如果说,当年“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曾让世界惊叹,那么现在,令世人瞩目的不仅是一以贯之的“深圳速度”,更有持续提升的“深圳质量”。曾几何时,深圳被外界称为“山寨王国”“仿冒商品之都”;时至今日,“中国硅谷”“创新中心”已经成为深圳的新名片。这种变化,折射着深圳快速进化的创新生态。从“会奔跑的智能机器”电动巴士,到“会飞的智能机器”无人机,再到如纸般薄的彩色柔性显示屏,深圳用创新刷新着城市气质、续写着增长奇迹。这样的转变,也引得外媒感慨:实验室的科研项目,能在一年内转化成实际产品并推向市场,这种事情,只有深圳做得到。
深圳为什么“能”?换言之,深圳从“世界工厂”转变为“创新之都”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为何愿意聚集到这座城市?“因为这里有最好的创新条件”,一位企业负责人的回答,道出了关键原因。一方面,税收优惠、人才新政、打通产学研链条等政策供给,为企业创新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城市软环境的综合提升,有力促进了企业“创新矩阵”的形成。软环境对企业和企业家的影响,往往是全方位的、润物细无声的。相比较而言,营商环境的优化、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城市治理能力的提高等,对创新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实,创新能力的增强、一座城市的崛起,绝不仅仅只是经济现象,也是文化现象。无论是优化政策供给还是改善软性环境,说到底,都要靠改革来驱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正是因为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企业创新才有法治保障;正是因为持续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企业才能安心做优做强;正是因为不断补齐生态环境、原创性基础研究平台等短板,企业才愿意留下来抱团创新……事实证明,企业和人才会用脚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投票。也可以说,支撑深圳创新转型的动力,既来自改革的具体举措,更源自改革的精神文化。
解码深圳,也是在观察中国。今天的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怎么创新?如何创新?怎样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创新支撑?深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只有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把改革精神融入血液,以改革为创新开路,用改革集聚创新要素,我们才能跑出创新的“加速度”。
中国未来将会是什么样?前不久,美国《福布斯》杂志一篇文章如此发问,并作出回答:中国要从一个“大批量生产者”变成一个“高质量大师”。其实,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早已起势,壮阔的改革创新之潮正澎湃。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面向未来,中国改革,步履坚定;中国创新,动力十足。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创新 深圳 改革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