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聚焦 聚焦
深圳特区:两座地标,两代建设者的奋斗故事

站在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楼顶远眺,十几公里之外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大厦高耸入云(4月26日摄)。
30多年时间,深圳特区的地标高度从160米跃升到600米。改革开放四十年间,深圳从一个边陲农业县快速发展成为创新型现代化都市,靠的是千万建设者的奋斗和创新。“五一”国际劳动节前,记者寻访到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和平安金融中心大厦两座新老地标的建设者,聆听他们讲述奋斗故事。
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窗口深圳,设计高度160.5米的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以“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闻名全国,彼时的“神州第一高楼”成为特区地标。
1985年,22岁的浙江青年贾金宣应聘到中建深圳装饰有限公司(前中建三局装饰有限公司)做贴面工,幸运地进入国贸大厦项目,参与大堂等区域的石材装修工程。那段时间,贾金宣和工友们边干活边向同场施工的香港同行学习先进装修工艺,在此基础上探索创新,总结出一个又一个“又快又好”的新工艺,也因此帮公司日后接下更多大工程。
30多年过去,贾金宣从深圳科学馆、深圳证券交易所、深圳新机场等一个个重大项目磨炼出来,成为公司石材专员。在贾金宣这批老装饰人带领下,公司新一代建设者也在不断成长。
2015年,中建深圳装饰公司承接了当时中国第一高楼——深圳600米新地标平安金融中心大厦83到107层的装修项目,年仅25岁的福建青年黄松源被委以重任,在平安中心项目担任生产经理,他也是贾金宣最得意的“徒弟”之一。在超高层施工最大的难点是垂直运输,把材料设备运输到100层单程需要40到50分钟。在贾金宣等老工程人的指点下,黄松源对材料从加工阶段就开始进行了严格的计算和规划,尽量让每一趟运输都能充分利用电梯轿厢,让效率最大化。同时,他将更为智能环保的建设理念引入项目,不断对装饰这种传统密集型行业向智能化、集成化和信息化转变进行探索。黄松源表示,每一个工程作品都留有时代的印记,象征着一代代工程人的奋斗和积淀。
正是通过这些印记的传承和发展,才有中国在当今国际建筑领域的成就和地位。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1985年3月,贾金宣(右三)与同事在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前留影(资料照片);右图为4月28日,贾金宣在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前留影(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新华社发

4月26日,贾金宣在中建深圳装饰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展示当年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项目获得的“鲁班奖”奖杯。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4月26日,贾金宣重回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时,一位讲解员在向游客介绍国贸大厦建设史,他拿起手机录下这段视频。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1993年11月13日,贾金宣在深圳国贸大厦前留影(资料照片);右图为2018年4月26日,贾金宣重回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在他亲手装饰的大堂主墙面前留影(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新华社发

4月28日,贾金宣在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顶楼向外眺望。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4月27日,黄松源(右)与贾金宣在已经装饰完工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83层谈起建设过程中的趣事时开心大笑。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4月27日,黄松源(右)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南塔与团队成员研究图纸。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4月27日,黄松源(中)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南塔与团队成员研究图纸。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4月27日,黄松源(中)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南塔内部检查空鼓情况。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4月27日,黄松源在深圳市民广场与自己参与建设的平安金融中心合影。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


百花争艳切尔西花展
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防空旅进行跨昼夜实战演练
芝加哥举行2018年美国餐饮展
北京科技周活动主场开幕 军民融合成就瞩目
“天鹅座”货运飞船发射升空飞往国际空间站
夏威夷火山岩浆流入太平洋 形成有毒蒸汽云
到南海“海马冷泉”探秘海底的“生命绿洲”
美国务卿威胁对伊朗实施“最严厉”制裁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