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吸毒村”的救赎:曾因毒品“失控” 如今已重生

文化兴村驱“毒魔”:一个“吸毒村”的救赎
本报记者柳昌林、李金红、王海洲
走进老丹村,斑驳脱落的围墙上,“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等有关禁毒的宣传标语若隐若现。在一处老宅子墙体背后,“某某吸毒死了”几个涂鸦大字依然能看得清。
这一切,似乎都暗示这里曾经受到的“毒害”之深。
丹村,位于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镇的尖峰岭下,是一个有着500年历史的古老村落。清代中期,丹村出过4名贡生;革命战争年代,丹村有28位烈士为革命捐躯。
然而,这样一个颇具文化和红色基因的村庄,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沉沦:毒品蔓延、抢劫盗窃等治安问题多发,外地司机一度不敢进村,连外地姑娘也不愿嫁进来。丹村一度成为海南西部边陲有名的“吸毒村”“问题村”。用老丹村人的话说,“以前外出说自己是丹村人,都会没面子”。
如今,走进“新”丹村,一块写有“文化兴村”“红色传承”的石碑矗立在村口,一排排独栋小楼映入眼帘,村路纵横交错,村民三五成群在酸梅树下纳凉,袅袅炊烟勾勒出新农村新画卷的勃勃生机。
村两委办公室的一面墙上,写满了村里大家族的族谱、家训,办公桌上还堆放了由村两委编撰的《丹村志》和民间文化刊物《龙沐湾》,19本村民的个人作品集依次排放。连任5届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谢上强笑着说,丹村的文化基因被激活了,现在愿意嫁到丹村的外地姑娘越来越多,丹村人的面子又回来了。
被拉下水的村民
“通过负面教训让村民反思,懂得村衰的原因,以免重蹈覆辙,从而少走弯路,让丹村长盛不衰,造福子孙后代。”
《丹村志》开篇的这段话,直面了丹村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将毒品带回村里,丹村的噩梦就此开始。
当了30多年村干部的石献奇回忆,那时村里人大部分都在家务农,种水稻、种瓜菜的都有,但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即使农作物有收成也难以运出去,大家挣不到什么钱。
村里劳动力大量闲置,部分村民为谋生计,开始远走他乡到外地打工。由于缺少约束,外出务工者中的一些人染上毒瘾,并传给同村青少年。
大多数吸毒者都有相似的经历:最初接触毒品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可怕的无底深渊。
今年34岁的阿光(化名),皮肤黝黑,眼珠深凹,鬓角已有几缕斑白,看起来要比同龄人苍老许多。阿光初中毕业后便辍学在家,有一天,他和几个带着“白粉”的年轻人去了村东头一间废弃的小房子。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阿光的噩梦从此开始。
持续吸了四五个月后,阿光感觉自己彻底离不开毒品。当年10月,正和朋友一起吸毒的阿光被警察抓住,并被送到戒毒所强制戒毒。
“在那个年代,大家都知道‘白粉’就是毒品,但不知道毒品具体有什么危害,以为跟抽烟一样。”石献奇说,当时家里有吸毒的孩子,村干部向家长提醒,家长多数时候会不高兴,认为毁坏了孩子的名声,所以一致对外称“孩子没有吸毒,就是在吸烟”。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吸毒村” 救赎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