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古人的“座驾”
现代社会,汽车、高铁、地铁等交通工具十分便捷,但是在古代,出行工具一般就是马匹或者马车,但是这种畜力车的样式却很多,现代人可能想象不出来。在中国传世的绘画作品中,关于马车的描绘不在少数。今天,我们就通过古人的妙笔丹青,一窥先人的出行“座驾”,感受一下古人的聪明智慧。
轺车
汉代到魏晋时期,主要的马车被称之为轺车,是一种非常轻便的交通工具。
轺车,是古代的一种轻便车。一般来说轺车是由车轮、车轴、车舆和伞盖等组成。而且,车在组装完成后涂漆,亦即所谓“鞔之以革而漆之”。
其前身是商朝与周朝打仗时的主力战车——轻车。《释名·释车》:“轺车,轺,遥也,远也;四向远望之车也。”即是四面敞露之车。《墨子·杂守》:“为解车以枱,城矣。以轺车,轮軲,广十尺,辕长丈,为三辐,广六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 司马贞 索隐:“谓轻车,一马车也。”
其优点是马儿跑得快,但座位少,雨打风吹有些麻烦。
到了魏晋时期,轺车车厢两边变得高了一些,大了一些,伞盖也变得华丽。大家熟知的《洛神赋图》中,就有这样的描绘:

《洛神赋图》中乘坐轺车的曹植
安车
到了南北朝,人们对车的要求又有了变化:我又不去打仗冲锋,车要那么高的速度干吗?舒适才是最重要的!于是,那种有封闭式车厢的“安车”开始受欢迎。
秦汉时期也有安车,到了魏晋,战乱频繁,“礼崩乐坏”,也没人修路,马拉车太快容易颠簸,再加上天天打仗,马越来越少,所以那时候的安车一般用一头牛拉。
《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退休)……适四方,乘安车。”汉郑玄注:“安车,坐乘,若今小车也。”官员告老,或征召德高望重的人,往往赐乘安车,这是一种优礼方式。安车多用一马,也有用四马的,那是表示特殊的礼遇。
南北朝到唐朝的壁画中,这类的牛车非常多!


唐朝墓葬壁画中的牛拉安车
马轿车
到了宋代,贵族开始对乘坐的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从宋代开始,富人们更喜欢用轿子代步,而且出现了用牲口驼载的马轿,兼顾舒适和速度。
宋代《清明上河图》中,就出现了马轿。
清乾隆时额驸拉旺多尔济为蒙古亲王,娶了乾隆帝的固伦和静公主,授固伦额驸,就是民间俗称的“驸马爷”。
每次跟着皇帝车驾出行,拉旺多尔济乘一顶极特殊的“四马轿”。这轿子用四匹马驮在马背上,四个仆人另外乘四匹马驾驭这顶轿子,马鞭一挥,转瞬之间,马轿已在数里之外了。马轿一般都是用两匹马,驸马爷的四马轿虽然速度是快了,但是操控起来会非常复杂,不是驭马的行家是玩儿不转的。

清摹本《清明上河图》中的马轿
客货两用车
要了解古代百姓的日常生活,有两幅画可以说得必看,一幅是《清明上河图》,一幅还是《清明上河图》。只不过,一幅是宋代的,一幅是明代的。一幅画的是宋朝的汴梁,一幅画的是明朝的苏州。
这两幅画中,都有对百姓乘车代步的描绘,不过那些车都是“客货两用”,有点类似于咱们今天的皮卡:

明仇英绘《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摹本《清明上河图》局部
编辑:杨岚
关键词:轺车 古人的“座驾” 古人的座驾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