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讲课再累都不怕,就怕各级搞检查

2018年06月13日 10:53 | 作者:柯高阳 周畅 王莹 | 来源:半月谈网
分享到: 

老师受折腾,教学成副业

201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项目显示,上海初中教师每周工作时间为39.7小时。其中,上海教师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为13.8小时,占工作时间1/3,低于国际平均值19.2小时、占比50%。

迎接检查费时费力,这些行政任务占据了老师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一位中学校长告诉半月谈记者,由于学校有住宿生,班主任老师需要从早到晚进行管理。再遇上迎检加班,老师们连备课的时间都不够,还容易睡眠不足,“有的实在困了就趴在讲台上眯一会”。

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迎接检查等非教学任务已成为中小学教师难以承受之重:

一些地方加班加点迎检,牺牲教师的节假日休息时间。为了迎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省级督导评估,江西某县教体局今年4月下发通知,要求各迎检学校班子成员和相关老师取消五一假期与双休日,加班加点完成任务,确保顺利通过评估检查。

一些老师被安排专门从事迎检工作,教学成副业。“说出来我的朋友都不信,我一个副科教师,结果一连加班20多天。”邓馨是湖南一所小学的音乐老师,由于课时较少,被学校领导抽调进了工作组,专门准备学校各项迎检工作。这让邓馨郁闷不已:“教师的本职到底是教书育人呢,还是做资料呢?”

此外,还有教师被抽调到校外从事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安徽某地征收土地人手紧缺,就从当地学校抽调教师搞拆迁,一搞就是三四个月,影响了手头上的教学工作。

“本来校长的精力应该在学校,教师的精力应该在课堂。但为了准备迎检,我作为校长要督战这些检查,老师也要分出很多精力去完成资料。”杨帆说,当这种检查频率过高,形式化要求过严,学校和教师只能是疲于应付。

学校“婆婆”多,责任层层压

中小学教师的非教学任务负担沉重,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地方行政管理部门众多。除了教育行政部门以外,其他部门也将学校纳入各自业务管辖的范围,要求开展各种活动、进行检查评比、报送相关材料,学校无权拒绝。层层施压下,学校、教师便丧失了教育的主体性和话语权,沦为谁都可以管的听话“小媳妇”。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句话也适用于我们学校。”重庆市一所乡镇中心校副校长告诉半月谈记者,除了市、县两级教委,还有教科院、评估院、考试院,哪个都得接待;公安、消防、卫生、食药监这些部门,也经常打交道;我除了代课,还分管学校安全保卫工作,遇到未成年人安全教育、法治宣传进校园、交通知识进校园、食品安全校园行等活动,前后都要张罗协调好几天。

“各种各样的检查,层层压责任,一层一层传导加码,最后这个压力都由学校来承担。”安徽一名乡镇小学校长叫苦。

合并检查评比,期待安静办学

采访中,受访者普遍认为,上级的出发点是好的,想通过填表、考评、比赛、评估等,引起学校的重视,规范和落实相关政策和规定。但靠这种方式推动工作,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应引起重视。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高永安认为,针对学校的各种评估检查工作,是用标准化思维管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校的不信任,是对学校行为的干涉,更是官本位思维作祟。这引发出诸如逼迫部分学校作假、打击创新意识和创新型人才、禁锢师生思想等不良后果。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首先,必须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清单,取消和叫停不必要、不合理的填表、考评、比赛、评估;其次,应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建立新型的政府与学校关系,落实和扩大学校的自主权,推进学校进行教育家办学。

辽宁一所小学校长建议,可以整合检查内容和检查时间。比如由教育部门统筹各部门,联合下到各学校,全方位指导德育、体卫等工作。“不要周一来一个,周三来一个,周五再来一个。”这样可以为学校营造安静办教育的条件,让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备课上。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学校 检查 迎检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