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王战:中国40年改革开放有什么“窍门”
财税改革调动地方积极性
第八个“窍门”是财政政策。
中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够充满活力,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中国采取了财政包干制。由此,除了交给中央政府的固定部分之外,剩下的更多收入都归地方。这赋予了地方政府更大的积极性。
但问题很快也来了,包干制容易导致分散,中央政府对各地的统筹协调能力遭受影响。如果不能很好地协调地方,就会出现问题。于是,到了1994年,中国开始搞分税制。
分税制和财政包干的区别在哪里?简单来说,分税制就是地方收入增长、中央收入也在增长,因为是按照比例的。这样一来,既保证了地方的积极性,又能让中央财政随着地方收入的增长而获得增长。
现在来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三大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开放,特别是外资企业的大量进入。第二个因素就是实行分税制,企业交税可以进项抵扣。随着税负下降,企业发展变得更快。第三个因素是2000年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个放到后面讲。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本土企业开始迅速成长起来。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原来我们讲跨国公司,一直认为只有发达国家的公司才有,但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冒出来了一大批本土的跨国公司。
不只是制造业,中国还在2012年开始对第三产业实行分税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当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下降之时,第三产业的增速上来了。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国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10%左右。这就为制造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时间。
对此,可以用一个形象的说法来解释:骑自行车不能骑得太慢。只有保持一定速度,才能真正驾驭自行车。在结构调整当中,由于第三产业得到发展,中国国内的消费力得以提升。最低的时候,中国百姓的消费率只占总消费的38%,现在已增长至70%。从这个角度来看,出口对中国GDP的贡献率已降得很低,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国内消费。
一轮轮开发推动变革深化
第九个“窍门”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当初中国没有加入关贸总协定,因为各个国家和中国谈判的要价都很高。1995年,关贸总协定转化为世界贸易组织后,又进行了一轮谈判。中国政府判断:如果再不进去,以后的开价可能会更高,所以还是克服种种困难顺利加入了。当时,不少做研究的人感到比较悲观,认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农业会垮掉。理由是,中国的一个农民只种几亩地,跟美国的农场主不能相比;还有人提出,中国的汽车产业会垮掉。现在看来,这些担忧是杞人忧天。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如果说沿海港口城市开放搞特区是第一步开放,那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是第二轮开放,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深化改革。我相信,中国推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会迎来第三轮更为全面、更高质量的开放。
第十个“窍门”是渐进式改革,而不是激进的改革。
这里,可以把中国的改革和波兰的改革作一下比较。当年,波兰的改革是请美国的一个教授来作顾问的。这个美国人给波兰设计的方案是价格改革一步到位。中国的改革却不一样,我们不讲求“一步到位”,而坚持渐进式改革。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不知道这条河的深浅,就摸着石头过河,把石头踩准了就跨一步,踩不准就回来。“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改革的重要方法论。
改革开放最初为什么不搞广州特区,而要在深圳那个小地方设立特区?就是因为考虑安全性问题,试验成功固然好,即便不成功,损失也不会太大。为什么建浦东新区而不是搞上海新区,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些都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具体彰显。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会不断总结经验。比如,中国人原先不怎么懂得市场经济。如果迈得太快,难免会犯大错误。通过40年的探索和比较,我们逐步积累了搞市场经济的丰富经验,进而得以从方法论上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中国改革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中国 改革 发展 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