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成龙:我愿成为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试金石”
“傲气面对万重浪,热血像那红日光……”来自法国的小伙子亨利一边舞动着手中的荧光棒,一边用娴熟的中文跟着成龙唱起《男儿当自强》,这仅是在第四届成龙国际电影周开幕上的缩影,接下来,跟拍+采访的四天时间里,记者不仅感受到许多人对成龙的喜欢与热情,也在相处的过程中,看到了这个64岁男人更柔软、感性、率真的另一面。
无论老少,许多人都喜欢在成龙名字后加一个后缀——“大哥”,久而久之, “大哥”反而成了成龙的代名词。到底是从什么时候传开的?这点,连成龙自己都说不清,也许是从1978年的《醉拳》,也许是从1983年的《A计划》,总之,这一叫就是30多年,从未停止。
采访被安排在上午十时,听着对讲机中传出“成龙大哥已经走过来”的简讯,似乎透过无线电就已让人们感受到成龙强大的气场,专访间瞬间变得既紧张又宁静。
疲惫,是记者第一眼见到成龙的感觉,戴麦、调光、定机位,因为时间的问题,让所有的事情都不得不同步进行,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闭幕式的排演,凌晨五点成龙才休息……“5、4、3、2、1,开始”成龙为自己打着“开机”的节拍,访问就此拉开序幕。
“七小福”们的幸福生活 武行也是人
“《梁山伯与祝英台》”成龙坐在记者对面,连磕巴都没打地脱口而出自己出演的第一部电影,“我在那里饰演一个小仙童”满脸的微笑,似乎一下子将这位64岁的武打巨星拉到了55年前。“为了逃避练功,我喜欢去片场拍戏,也不是主角,就在那里等着别人叫,比练功轻松多了。”的确,对于还是“七小福”之一的成龙来讲,那时心中没有什么苦,反而更多的是“甜”。
六七十年代的香港邵氏影业如日中天,凤凰女、李丽华都是成龙的干妈。她们在片场都很喜欢这个反应机灵,脸蛋胖嘟嘟的小男生,每每拍完戏都喜欢把他叫到身边,在他的脸蛋上掐两下。作为奖励,也许会给他们一些水果,亦或是一盒叉烧饭。
一份叉烧饭,对于当时的“小成龙”来讲可谓是一顿大餐,“在饭里倒上许多酱油,先大口大口地吃米饭,然后最后才舍得一小口一小口地去吃叉烧。”成龙回忆着昔日和洪金宝“抢饭吃”,和师兄弟元彪、元华做替身飞来摔去的点点滴滴恍如隔世。“为了生存,五块钱一天,14岁的时候,从10几米高的地方往下跳,导演说,‘不行,再跳’,我们就再跳,十几次、几十次,其实不是我们不行,是那个男主角不行。”
扮死人、被火烧、做替身,在片场摸爬滚打的成龙看尽了武行兄弟的酸甜苦辣,一次,一个武行为演一个被火烧的士兵,来来回回拍了许多遍,旁边的女主角竟然哈哈大笑说感觉很好玩儿,这一举动引来大家的不满,但因为有导演护着,武行们有气也只能憋在心里,“开最后一场戏时,趁着人多,我们几个人在她头上蒙了个麻袋一顿打,她稀里糊涂地也不知道是谁打的,总之第二天拄着拐来开工……那时,许多人是不把武行当人的……”话至于此,成龙的眼圈有些泛红。
去年,是成龙与“成家班”走过的第40个年头,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成家班”纷纷拍了视频剪辑在一起,算是送给“大哥”的礼物,成龙也特意为他们唱了首歌,叫《青春故事》,“一边唱我一边哭,他们也跟着我哭。” 40年的兄弟情,是成龙心中最深邃的爱,也是他情感的最大依托,他的第一任助理陈德森说,跟着“大哥”在一起,总会有莫名的安全感,对此,成龙摇着头告诉记者,“他们才是我的‘安全感’,有他们在我才踏实,他们是我的家人。”
今日的“成家班”已成为好莱坞动作特技、武术指导中的“生力军”,从《X战警》到《皇家特工》,越来越多的电影中,可以看到“成家班”的身影,在这群人的字典中没有“危险”,只有“完美”;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要拍,就拍他们做不到的,每一个镜头都要认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记住你,也是因为他们,我才能坐在这里,才能坚持到今天。”
谁会去看3D版的“成龙电影”?他们不允许我“变老”
“拍电影不能随便,要拍就拍好的电影。”这是成龙拍电影的信条,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所以每一场戏都不可以“随随便便”,“上场戏随便,下场戏随便,那整部戏出来,就是随便的戏。”成龙盯着记者眼睛,试图在传达着某种力量,为了拍“好电影”他从未放弃,这点与年龄无关。
正所谓“识英雄于未遇”,1978年,吴思远找到成龙,想拍一部以拳术为主题的电影。在那之前,成龙笑言当时没有人愿意找他拍戏,因为他也是“票房毒药”。“但我一直很努力”。从《蛇鹤八步》,成龙的电影生涯发生变化,对比李小龙拳拳到肉的武术风格,在电影中,他第一次尝试加入“喜剧”元素。“我跟袁和平商量,我们不要拍李小龙那种,他的腿踢那么高,我们踢这么高;他一拳打过去是这样,我们一拳打出去要疼,我们反着来演。”
武术动作设计上的创新,让人们看到了耳目一新的《蛇形刁手》,当年该片票房超过270万,红遍东南亚;随后的《醉拳》系列《A计划》等均大获成功,时至今日都被人们奉为“经典”,“以前我们都是‘功夫狂’,看拳谱放不下,人家睡了,我们就对着镜子练,这是蛇,这是虎,这是豹……”说着说着,成龙一下子开启“练功”模式,坐在沙发上,手却不自觉地在空中挥舞。
因着不懈的努力,1985年,成龙终于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制作公司,并推出自编自导的创业作——《警察故事》,“我很久以前就跟自己讲,我希望有一天,世界电影的历史册子里会写着,几时几刻有一个成龙,我要做一个在历史名人堂里的人,每一部电影我都要拍好。”
2017年,63岁的成龙推出了讲述父女关系的中英合拍片——《英伦对决》,2018年,仍然有不少于两部由其主演的电影,还在热拍中, “我可以15天就拍一个镜头,你也不要问我什么档期,在我这里,没有档期,只有电影。”成龙认为,“该慢下来,就要慢下来,想想你当初为什么要拍电影,就不会累。”
尽管如此,近几年成龙身边的人开始劝他减少戏量,时不时地用用替身,亦或用特效来完成电影中比较危险的镜头,但成龙不愿“妥协”。“成龙要做蓝幕、做特效、做3D?那谁会去看?人们不会原谅我的,我还是要拍带有‘成龙电影’属性的电影,在他们心中,我永远不会老,我是超人,我行……尽管我已经60多岁了。”
中国功夫走出去了 中国电影呢?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2016年,成龙斩获第89届奥斯卡终身成就奖,56年电影生涯,超200部影像作品,全球电影总票房逾200亿,“终身成就”与其而言实至名归。“你知道,很少有功夫演员可以拿这个奖的,拿奖的都是汤姆·汉克斯这样的,汤姆·克鲁斯都拿不到。许多动作演员,也许演了一辈子,都不会得到这么大的认同。”
是的,成龙让全世界的人看到了中国功夫电影,也更多地走进了中国电影。但想起第一次跨进好莱坞大门的自己,那时的《杀手壕》曾让他“铩羽而归” “其实,我们不用去拍中国的‘阿凡达’、‘钢铁侠’,我们应该拍我们的‘叶问’”成龙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故事,才是吸引世界目光的“点”。
“先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从服饰到饮食,从手工到讲述中国故事的纪录片,一点一点地,看我们的电影,听我们的歌,这样慢慢就会有一个多米诺骨牌的效应。现在中国功夫是走出去了,接下来的,就是中国电影了。”成龙陷入深深地思考中。
2018年,中国第一季度电影票房突破200亿,超过北美正式成为世界第一大票仓,越来越多的世界电影人关注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中国电影产业的变化。“我们有这么好的市场,越来越多的世界电影人进来,想跟我们合作,但却找不到适合的题材。”
成龙给记者举例,“我们有熊猫,但却没有做出《功夫熊猫》,我们有拍了这么多版本‘花木兰’,迪士尼的一部动画片《花木兰》,全世界人都知道;我们有《垂帘听政》,但全世界人看过的却是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
带着这种 “焦虑”,年过六旬的成龙说,自己一直在寻求改变,从《功夫梦》,到《天将雄狮》,这些在美国卖上十几亿票房的中国电影,到底能不能成为一种模式,将中国题材与好莱坞技术有机融合 “我想把自己变成一块试金石,去寻找,去尝试,如果我成功了,也许离中国电影真正走出去,就不远了。”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成龙 中国电影 走出去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