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讯息书画讯息
【专稿】古书画中的秋之月
水月黄昏香影寂
以水映月,以月鉴水,秋月与秋水,是古代绘画中常见的题材。湖光秋色,洞庭秋月在诗人的笔下更是美不胜收。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曾在《望洞庭》说:“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明代王世贞也有诗曰:“浮杯洞庭月,飞锡衡山云。若向黄梅去,心香一寄焚。”

《西溪月棹图》扇页,清,钱杜绘,纸本,设色
无独有偶,在古代绘画中,同样有描述“洞庭秋月”的景象。上海博物馆藏有清代画家王愫纸本设色《洞庭秋月图》一卷。此图描绘太湖洞庭东山月夜秋景,月光皎洁,湖水泛银,颇为美妙。
王愫,字存素,号林屋,又号朴庐,是江苏太仓人,侨居苏州,与画家王昱、王玖、王宸合称“小四王”。其山水画干墨重笔,不加渲染,尤善绛笔竹石。《洞庭秋月图》紧扣秋、月二字,烘托点染洞庭东山夜间的秀美秋色,构图极为讲究、精心设置,为王愫中年时期的代表作,是其典型作品之一。
此图中,画家采取竖式构图,笔力秀润多姿、清俊雅丽,追求洞庭茫茫山水之趣。其借鉴南宋画家马远“马一角”布局方式,近处坡石兀起,左侧峰峦高耸;整体上部留有大片空白,令人想象出月光下茫茫无边的湖水接连天际的浩淼景象,别致巧妙。
此画山峰坡石缝隙间点缀以秋树野草,湖中央坡石平缓,水边芦苇丛生,空中大雁萦绕飞行,临湖有草舍数间,门口高树挺拔,精致典雅。此画右上方题有:“洞庭秋月。”署款:“雍正癸丑,清味仿黄鹤山樵笔法,林屋王愫。”钤盖朱文“愫印”、白文印“江左乌衣”,起首钤有朱文圆印“上下千年”,右下压角白文印“天真烂漫是吾师”。
除“洞庭秋月”以外,“平湖秋月”亦为历代画家钟爱的表现题材。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蓝瑛《平湖秋月图》,即为代表。这件由张晶筠先生1982年捐赠的古画,即描绘了一轮月影浮于水面,两岸坡坨几株杂树,远处山影交叠于苍茫暮色之中的秋月之景。
蓝瑛是晚明重要的山水画家,兼工兰石、花卉。其山水画师法黄公望,上溯宋元晋唐诸家,眼界弘远。加之其曾漫游南北,饱览名胜,对真山真水有深切的体会,故虽力追古法,却能融会贯通,对明末清初绘画的影响很大。
《平湖秋月图》仿倪瓒笔意,以墨笔绘湖光秋色,湖水宽阔平静,秋月树影婆娑,颇有意趣。画上钤“蓝瑛之印”白文方印,“田叔”朱文方印,题跋七绝一首:“万顷寒光一夕铺,冰轮行处片云无。鹫峰遥度西风冷,桂子纷纷点玉壶。”
“溪月初出水,照我清夜堂。沈忧不成寐,踟蹰步寒光。”描绘水与月的古代绘画中,还有一种,是明月泛舟图。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钱杜扇画《西溪月棹图》,即为描绘红衣高士独坐舟头,顺流而下的情景,表现了文人理想的幽居生活。
此扇页为作者晚年送给同僚的画扇,图中人物及舟用笔细密工整,洒脱的笔墨与刻画精微的人物、舟船形成了有机的互补,于古拙中流露出灵秀之美。74岁的钱杜在画上自题为:“西溪月棹。临唐子畏本为小眉仁兄观察清赏。丁酉仲秋,钱杜记。”
编辑:杨岚
关键词:明月 秋月 瑶台 画家 古书画中的秋之月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