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最后的秘密:老人排队赴遗嘱库立遗嘱 有人天没亮就来

2018年10月17日 08:33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留言卡里压轴的那句话常常和死亡有关。有老人在那句话里要求去世后,请子女务必将他的骨灰撒入海河为他送行,唯有如此他才能快乐地游向另一个世界。还有老人表达了相似的意愿,“丧事从简,古入东海,来的清,走的静”。北京市大兴区的一位母亲追求绿色环保的落葬方式,“妈妈走后,后事一切从简,不买墓地,将我的骨灰采取水葬或树葬等方式,一切铺张浪费的方式都是我不赞成的。”

这些卡片里最特殊的一张是妻子写给前夫的,妻子悔不当初,话里话外埋怨自己亲手将丈夫送去舞厅,遇见了让人痛恨的小三,不过最后她还是选择了谅解,或许这位老人想表达的实在太多,以至于字与字之间挨得十分紧凑。还有老人洋洋洒洒写了两页纸,力劝自己“心高气傲”的女儿学会尊重自己的丈夫,包容自己的孩子。还有不止一位老人将对子女的爱意和祝福汇成了动情的诗句。

点击进入下一页

工作人员正在为老人解答遗嘱事宜。

有的留言里前面的句子还是温情脉脉,而提到房子时语气突然变得强硬起来。“我和你们的爸爸奋斗一生,才有了这个房产,为了保住该房产,不允许你们售卖”。

9月27日中午,尹艳贺接到了一位老人的来电,老人希望通过遗嘱了却自己的3个心愿:把所有财产给爱人;临终前若是得了重症,不抢救不插管,有尊严地离开人世;进行遗体捐献。

“家属拿到遗嘱时老人至少去世半个月了,有关生前预嘱的和遗体捐献的内容我们都无法办到。”每次碰到这样的老人尹艳贺总觉得很遗憾,因为越来越多踏进遗嘱库的老年人想要把“不留骨灰,不留墓,不过度抢救,捐赠遗体,不做任何悼念仪式”这样的生死大事写进遗嘱,而老人得到的答复通常都是否定的,“对不起,这您不能写。”

“这在现实中太难办到了”,这位工作人员的小姨曾因下蹲起立这样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动作导致脑出血,医生当着家属的面问,5万元做个手术病人可以多活半天,你们救还是不救?毫无疑问的是,这位母亲死前还是痛苦地挨了这一刀,见了从外地匆匆赶来的女儿最后一面。

“其实就是让子女在现实和道德上作选择,父母病了你不救,别人怎么想?”这位工作人员说。

遗嘱中有关身后事的安排,最特别的是上海的一位失独妈妈,她希望在死后遗体不火化,全尸出境,和远在澳大利亚落葬的女儿合葬在一起。而此前只有外籍人士和港澳台人士才能遗体出境,为此李辰阳和同事们跑了多个部门协调此事,幸运的是,今年4月,上海市民政局出台了《上海市遗体运输管理办法》,才了了这位失独妈妈的心愿。

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几乎是老年人口的一半。这是2017年国务院公布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数据。

“中国大城市的养老难题中,老人通过遗嘱的方式让一些关爱老人的人得到一种善待,正变得越来越普遍。”李辰阳说,在超老龄化城市上海,失独、独居、空巢老人的遗嘱里遗产通常有两个流向,一些给了非近亲属如居家养老护工,以保证自己养老,另外一些则用来履行社会责任、践行公益。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穷了一辈子”的上海失独老人,这位老人生前不舍得开空调,家里没有一件现代化的家具,锁坏了也不舍得换,常穿的是一件洗得僵了的大衣,令李辰阳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位“破破烂烂”的老人,临终前将他的全部财产:一套房和500万元现金捐给了中国贫困家庭的先心病患儿。“这位老人是想通过这些儿童,得到一种生命的延续啊”。

甜言蜜语和恶语相向间其实就差了份遗嘱

对付不孝子女有时也就一个遗嘱的事。“既然打不过他,那就让他空欢喜一场吧。”曾有一名80多岁的老人指着身上的刀疤,怒气冲冲地找到李辰阳,让他务必想尽一切办法,人为设置4层障碍,让自己的财产躲过女儿。理由是在自己得了肠癌需要开刀住院的情况下,女儿拒绝陪护。

子女在继承人中占了绝对数量,遗嘱库提供的另一数据显示,2013~2017年里老人修改遗嘱的数量从2014年的30份增加到2017年的189份,其中70%以上为分配意愿变化。多位第一登记中心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子女对待老人态度的变化,直接导致了遗嘱分配方案的变化,且改了又改的比例并不低。

杨雪琴(化名)怎么也想不到儿子得知自己在遗嘱中将财产给了他后,没几日就变了脸,不仅来看她的次数越来越少,还常常恶言相向,甚至找了小混混来家里闹。这位母亲一气之下决定将全部遗产捐给小动物保护协会,没想到儿子知道后突然变“孝顺”了。“身份转换如此之快,着实令人惊叹。”第一登记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李辰阳觉得,很多时候,甜言蜜语和恶语相向间其实就差了份遗嘱,子女对待父母的心口不一、虚与委蛇,才让遗嘱变相成了老人的法律武器。

他回忆上世纪90年代的遗嘱中财产分配更多考虑的是传宗接代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把遗产留给儿子的比比皆是,但现在不同,孝顺和家庭困难的子女最获遗嘱青睐。

比如,一位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古稀老人,将名下全部财产的60%给了照顾她起居的二儿子,大儿子只拿到了40%。还有老人既想一碗水端平又要保障经济拮据一方子女的生活,在遗嘱中要求一方需支付另一方50万元人民币,才能继承他的房子。

“老人们都本能地偏向弱者和孝顺的孩子。”尹艳贺说。

“性别在这里越来越不重要了。”李宗勇也有同样的感受,他发现近年来经他公证的遗嘱中90%的父母将遗嘱中最重要的部分——房产分给了所有子女,并不会特意区分给儿子还是女儿,避免家庭纠纷和简化继承手续是父母们订立遗嘱的最主要原因。

而同样是啃老,遗嘱中却体现了不同的打算。

2006年挥霍变卖完父亲杨云林(化名)家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物件后,杨乔新(化名)打上了二环边这套57.7平方米房子的主意。从那一天起,杨云林便将房产证拴在腰上日夜守护了12年,期间与儿子有过多次过招经历,且数次被抡倒在地。

“我宣布,我的财产绝对不能由我的长子(杨乔新)继承,他太坏了!”2013年,67岁的杨云林在遗嘱中郑重写道。

这一次儿子悄悄将房子换了锁,租了出去,彻底惹怒了杨云林,他纳闷,“没有房产证,中介都能把我的房子租出去,你说神不神?”于是他决定在遗嘱中增加对不孝子女的处理内容,加以约束大儿子的“啃老”行为。

害怕孩子日后把家底啃穿的还有广州的一对中年夫妻,7月的一天,他们来到广州市的一家公证处,想要立一份遗嘱,未雨绸缪。这份遗嘱想要体现的大致内容是:不直接把房子过户到儿子名下,但房子日后出租等产生的收益,归孩子所有。这意味着,孩子没法变卖这处房产,但日后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这是广州市南方公证处邓国隽公证员遇到的事。

30岁上下的年轻人正以每年30%的增速走进公证处

入行17年来邓国隽感受到的最大变化是来公证处立遗嘱的人越来越多。而2001~2005年间,他一年下来办的遗嘱只有十几件。

邓国隽表示,遗嘱内容的变化体现的是立遗嘱人价值观的变化,法律的变化。

2005年10月27日修订后的公司法新增条款第75条对股权继承作出明确规定,股东资格开始在法律中出现并允许被继承,越来越多的人将“公司股权”这一内容写进了遗嘱里。这一时期银行存款、证券基金、理财合同等也变得常见起来。

遗产的种类开始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了,有的人决定将自己的金银首饰、名包、古玩字画、集邮册、藏书这一类有收藏价值和增值空间的物件写进遗嘱,世代相传。李宗勇说这类内容在遗嘱中通常只会以“名下全部财产”一笔带过,十分简单。

而有关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财产权利的继承,公证处则需根据财产权利的具体情况、期限等来制作精细的遗留财产清单,“私人定制”。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30岁上下的年轻人正以每年30%的增速走进公证处。”李宗勇说。

这些80后、90后也将支付宝、淘宝账号、微信钱包这一类虚拟遗产带入公证员的视野。2017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民法总则,正式将虚拟财产作为一个财产类型写进了法律,虚拟财产能被继承的属性正式被确定下来。

高生活节奏,高工作强度且常常出差的公司白领是年轻人中立遗嘱最多的一批人。李宗勇说,居安思危是他们立遗嘱的重要原因。比如一周坐6次飞机的金融男,一名二十几岁的外企员工,目睹了同事出差中意外猝死,家人为争夺遗产打成一团的狗血剧情后,不想重蹈覆辙的他赶紧立了份遗嘱。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老人排队 遗嘱库 立遗嘱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