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囤货又后悔 我们离理性消费还有多远
消费者需要看清套路,消除购物的盲从心态,转变消费观念,杜绝冲动消费、过度消费,做一个智商随时在线的理性消费者。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7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4.5%的受访者在“双11”购物节趁便宜囤了货,日用家居、服装鞋帽和母婴用品是人们最常囤的品类。73.3%的受访者坦言自己有囤货后又后悔的经历,男性受访者比女性受访者比例更高。面对电商购物节,83.3%的受访者表示比以前更冷静了。70.5%的受访者建议做好购物清单,有计划地消费。(《中国青年报》11月13日)
囤积的物品不仅占用了居住空间,降低了生活舒适度,过了保质期还会造成浪费。可是,为什么一到电商的各种购物“劫”,许多人还是不约而同地放心“花呗”,事后却又想要“打折自己的手”呢?
消费决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大脑活动,大脑不只会考虑商品带来的愉悦,也会权衡购物对有限资金的消耗,然后才会决定买还是不买。也就是说,一个思维正常的大脑是拥有理性消费能力的。可是,当折扣、优惠券和各种满减一齐涌来,大脑便误以为自己占了便宜,一时之间,理性可能就离地了,疯狂的购物欲望又占领高地了,加上网上交易一般通过信用卡等电子手段,消解且推迟了付款时的痛感,大脑的控制机制可能也就被骗过了。尤其是近几年的“双11”,商家设置的营销陷阱不断翻新,除了堪比奥数的优惠规则,还有买预售、虚假打折、产品质量打折等套路。每年“双11”过后,都有不胜枚举的维权案例,部分网络经营者涉嫌价格欺诈、虚假宣传、假冒伪劣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
如果说,在商家的忽悠下,大脑本有的抑制冲动的机制失灵是疯狂剁手的主因。那么,心理机制的失衡恐怕是囤货的又一大原因。囤货心理是人们“贪小便宜”的心理在作怪,根本原因是内心缺乏安全感,是匮乏、恐惧、焦虑的心理在作祟。严重的囤货癖更是一种心理疾病,有时会让人出现心悸出汗、心烦胸闷等症状。结果是,人们在商家各种促销的影响下冲动购物,一时兴奋过后,更多的是精神上漫长空虚的恶性循环。人们希望从购物中得到满足,之后却发现产生了更多的负罪感。
近几年,面对电商购物节,理性消费正在逐渐成为消费者的共识。一方面,是因为一年到头接连不断的各种购物节轰炸已经让人疲惫和麻木,给许多人造成了一定的消费疲劳,另一方面,身经百战的消费者也对商家的营销手段具有了一定的识别能力。再加上互联网的便利性,消费者可以更加方便地“货比多家”,择优而买。不过,要真正普遍实现理性消费,不仅要净化消费环境,加强对商家的监管,促使其诚信守法经营,还需要消费者看清套路,消除购物的盲从心态,转变消费观念,杜绝冲动消费、过度消费,做一个智商随时在线的理性消费者。(赵清源)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消费 购物 理性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