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中国高铁,“中国名片”——五位高铁一线工作者畅谈改革开放与中国高铁发展
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题:中国高铁,“中国名片”——五位高铁一线工作者畅谈改革开放与中国高铁发展
新华社记者樊曦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铁路尤其是中国高铁实现飞速发展,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
在国新办29日举办的“改革开放与中国高铁发展”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五位来自中国高铁一线的工作者分享了他们与中国高铁的故事,并寄语中国高铁未来的发展。
从少到多
“说起高铁,我感受到最大的特点就是‘快’。”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福州机务段高铁司机、首席技师陈承仪说。
被誉为“高铁试飞员”的陈承仪参加过福建省每一条新线的联调联试。在他的记忆中,长期以来福建只是全国路网的末梢和尽头,鹰厦铁路一直是唯一的出省通道。
“2009年,随着温福铁路的开通,福建铁路建设发展驶上了快车道,杭深、向莆、合福等铁路相继建成通车。”陈承仪说,“后发”的福建成为全国第一个“市市通动车”的省份。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铁路发生了巨大变化。1978年,我国铁路里程只有5.2万公里,到2017年底已经发展到12.7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达到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66%。
越来越多的旅客开始选择高铁出行。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南站客运车间业务指导张润秋说,仅以京津城际铁路为例,2008年日均运送旅客4.9万人次, 2018年日均运送旅客8.2万人次,高铁已经成为广大旅客出行的首选和常态。
从“跟跑”到“领跑”
“40年来,我国建立了全套完备的铁路技术体系,也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性转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赵红卫说,高铁是铁路科技工作者“生逢其时”的大舞台。
从2013年中国标准动车组项目启动,到2017年“复兴号”正式命名并在京沪线以时速350公里实现商业运营,再到长编组“复兴号”研发上线,赵红卫见证并参与了“复兴号”从研发到运营的全过程。
“‘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与以往系列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我们构建了一个完全自主的动车组产品平台。动车组整体设计及车体、转向架、牵引、制动、网络等关键技术都是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赵红卫说。
动车组的维护保养也是高铁快速平稳运行的关键。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公司西安动车段动车组机械师董宏涛是一位“动车医生”。在见面会现场,他带来了他和团队的一件创新成果——随车机械师应急处置背心。
“这件背心集成了17种应急处置所需的工具和材料,随车机械师处置故障时只需穿着这身背心,不用再手拿笨重的工具箱,大大提升了动车组应急处置效率。”董宏涛说。
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铁路线路维护技术专家工作室首席导师吕关仁说,未来铁路部门还将积极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高速铁路运营管理的融合,通过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分析手段,全面提高线路维护的科学性、经济性,让高铁出行更加快捷舒适。
从“走得了”到“走得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铁路,特别是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国人对运输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升级”,从“走得了”变成了“走得好”。
张润秋说,从纸制车票到电子票,从窗口排长队买票到互联网购票,从人工检票到自助验证刷脸乘车,从普通绿皮火车到现在350公里的“复兴号”动车组,从推车卖货到现在的网上订餐,“40年前不敢想的事儿,现在都实现了。”
在她的心目中,未来的中国高铁在旅客出行的全过程中,将是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完美结合,“让旅客的出行感知更温情、更有温度。”
“比如,乘车前一天会有行程提醒出现,让您关注第二天的出行计划。到车站乘车一进门就有智能机器人向您打招呼,不用出示任何证件,只需要进行面部识别即可安检进站;上车后,在列车座椅上点击自助点餐按键,由机器人送餐到座位上;到站前,点击座椅上的信息系统选择到站的离站方式等等。”她说。
编辑:秦云
关键词:中国高铁 中国名片 改革开放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举行活动庆祝中国农历新年
伦敦举行新春巡游庆祝中国春节
马来西亚槟城举办热气球节
“欢乐春节”走进联合国
铁路职工坚守岗位 保障旅客安全出行
好莱坞环球影城内的“中国年味”
国博举办新年迎春书画展
英国议会下院将对“脱欧”协议替代方案进行辩论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