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浙江调查高考英语“赋分” 省长任组长
赋分标准被质疑不公开透明 省长牵头调查
浙江省考试院的这一回应并未消除学生和家长的疑惑,加权赋分为何提前未告知、赋分标准具体是什么?引起了新一轮的质疑。
2014年浙江省公布的高考改革试点方案明确,仅对非语、数、外的选考科目进行赋分,规定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40分。
因此,此次对英语成绩进行赋分并非常态。并且针对英语成绩的赋分,浙江省考试院并未在考试前向考生告知。
此外,赋分标准也受到质疑。来自嘉兴的顾同学表示,考试结束后,班上同学曾核对过标准答案,“班里英语最高分139,但客观题就扣了12分,这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对于英语考试的赋分标准,顾同学十分不解。
还有家长告诉新京报记者,此次赋分没有经过公示,调查过程也没有第三方介入,浙江省考试院至今也没有公布赋分标准。
高考英语成绩争议持续一周后,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于12月1日再次回应称,浙江省委、省政府对此事高度重视,成立以省长袁家军为组长、有关权威专家参与的调查组进行调查核实,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 声音
法学专家:浙江高考英语“加权赋分”缺乏程序正义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认为,浙江省此次对英语成绩进行赋分,目的是拉高全省考生的平均分,但这一做法带来了考生实际成绩的变化,一些水平较高的考生成绩会变低,而水平较低的考生成绩则会变高。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需要通过成绩的落差挑选优质生源进入大学,浙江省的做法从选拔人才的角度来看,意义并不大。
孙东东向记者介绍,此前山东、广东也曾采取成绩赋分这一模式,即高考分数采取“标准分”制度,满分为900分,依据考生成绩在全省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数转换。当时山东和广东的考生想考上北大等名校,分数要达到800分以上,难度较大。
“而且浙江省考试院此次并未提前告知考生赋分情况,这一做法缺乏程序正义。”孙东东表示。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俊 实习生 应悦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浙江 高考英语“赋分” 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