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山西临汾博物馆开馆 科技让“沉睡”千年文物“活”起来

中新网太原12月18日电 (任丽娜)山西临汾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有“华夏第一都”之称。18日,承载着整个城市历史和文化的临汾博物馆正式开馆,该馆将文化与科技融合,让“沉睡”千年的文物有血有肉,都“活”了起来。观众可借助3D全息技术、AR等科技技术,体验陶寺先民生活狩猎、4300年前的古观象台、霸国国王墓地豪葬等“活化”的场景。

临汾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化遗存和旅游资源位居山西省第一。10万年前,人类诞生之源在临汾;5000年前,华夏文明之宗在临汾;2600年前,晋国称霸之地在临汾;600年前,洪洞“大槐树”移民之根在临汾;特别是考古发掘证明的,临汾陶寺遗址即尧帝都城,陶寺文明是主脉的历史传承,书写了悠久的中华文明,有着“最早中国”之称。
临汾博物馆馆长狄跟飞表示,文物承载着传承文明、维系历史的重要作用,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临汾博物馆致力于科技助力公共文化服务,用科技让文物“活起来”,用文物梳理文明,解读纹饰、铭文、重点文物、器特用途组合,让文物彰显文化内涵,让文物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
临汾博物馆用科学技术手段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在“最早中国”展厅,用电子沙盘展示陶寺遗址,使游客穿越历史隧道,聆听远古的风声雨声,观看陶寺先民生活狩猎之场景。

用大型3D裸眼沉浸平台展示陶寺古观象台,将4300年前的古观象台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完整呈现出来,在自然、生命、情感、智慧之间建立了一种辽远苍茫的诗情。
此外,临汾博物馆用现代高科技全息展现了霸国墓地的考古现场,霸国国王墓地琳琅满目的随葬品引得游客惊叹。
在文物陈展上,临汾博物馆利用光影效果,采用了“彩陶阵”和“陶鬲墙”等一些矩阵密集形方式,凸显文物资源丰富,以密集排列的器物形式,支撑起观众的审美情趣,让岁月沉淀的文物还原历史的生命感,使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对临汾历史文化的主题体验。
在智慧服务上,临汾博物馆引入最现代化的科技服务,设置了自动取票机,开通了手机语音导览,介绍馆内各个时期历史文物,对博物馆周边的旅游景区进行了全方位介绍,极大地方便了来临旅游的外地游客。同时,开放了手机APP系统,利用系统可直接找到馆内精品文物的准确位置,满足了部分参观游客的游览需求。

2018年9月18日,临汾博物馆开馆试运营短短20天时间内游客量就达到30万人次。经过两个月的精心提升,18日正式开馆的临汾博物馆通过展示空间的整理重构、陈列艺术形象的设计和空间色彩的诠释,深入挖掘馆藏文物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充分发挥馆藏文物作用,使文物资源更多的向社会开放。
据狄跟飞介绍,陈展以历史脉络为主线,形成远古足迹—最早中国—晋霸春秋—千秋平阳四大板块。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都是以这方土地为中心,一脉相承,从未间断,依托丰富的出土文物,传承和发展文化特色。
“远古足迹”展示了临汾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重点突出“丁村文化”“柿子滩文化”,延续至“枣园文化”为代表的临汾新石器时代文化。“最早中国”展示以“陶寺遗址”为主,体现了本初中国、尧都平阳的历史证据。“晋霸春秋”反映了晋国波澜壮阔的霸主雄风。“千秋平阳” 勾勒自秦汉至清代文明进程之大线索;全面展示平阳冶铁的滥觞、兴盛、发展的辉煌;演绎平阳戏曲之乡的历史传承;彰显平阳金元木板雕刻中心的重要地位等。
临汾博物馆造型设计理念源于4300年前“最早中国”中陶寺的古观象台,以“日月交辉”为建筑外观主体,占地面积20亩,共4层,高24米,寓意陶寺古观象台的20个时节,一年四季及陶寺在中国历史上的24个之最。(完)
编辑:杨岚
关键词:临汾 文物 博物馆


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准备就绪
也门饮用水供应严重短缺
美国纽交所“换装”迎接李维斯上市
江苏盐城化工厂爆炸已救出31人
圆月
纳米比亚举行独立日庆典
“巴基斯坦日”阅兵彩排
山东:春雨润花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