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朱熹写《论语集注》,用的就是刻在文翁石室的蜀石经
蜀石经中有十三部石经,刻成于成都府学文翁石室之中,所以又号称“石室十三经”。它是儒家“十三经”的首次结集,对儒学“十三经”的正式定型,特别是对儒家经典“文献典范”的形成,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后蜀石经的存在,充分证明了古代文人眼中“蜀学之盛冠天下”绝非徒有虚名。石经还首次在典籍之外,将注释同时刻于石碑之上,方便公众阅读理解,同时还是中国历代石经刻录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也因此被学者誉为“冠天下而垂无穷”的壮举。

《国家宝藏2》海报
蜀学兴盛的见证者古代中央政府在碑石上刊刻官定儒家经书,被称为“石经”,对于统一文字、推广教育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石经要在内部环境相对稳定,国家经济条件相对富庶的环境下,才能会被刊刻。五代是唐宋之交的“大乱斗”时期,后蜀是五代十国中的一个国家,以成都为国都。身处战火纷飞的五代,为什么偏偏后蜀能刊刻石经呢?在冷兵器时代,为后蜀提供了防御属性加成,让后蜀有了可以稳定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四川盆地水土丰饶,为发展生产和耕作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此外,当时的后蜀,境内很少发生战争,也没有大的动荡。所以,天时地利之下,让四川成为了五代十国时期经济发达地区。

川博3件文物入选《国家宝藏2》
前后刻了230多年自东汉以来,计有东汉熹平石经、曹魏正始石经、唐开成石经、孟蜀广政石经、北宋嘉祐石经、南宋绍兴石经、清乾隆石经,即七朝石经。川博馆藏的蜀石经,就是其中的“孟蜀广政石经”。只有经济基础不够,还要当时的统治者重视才行。后蜀皇帝孟昶和宰相毋昭裔都很重视教育。“孟蜀广政石经”的成碑,得益于后蜀宰相毋昭裔,他是一个有文韬武略的谋臣,也是颇具盛名的刻书家。孟蜀广政初年(938),他发起了将儒家经典镌刻于石碑的浩大工程。直至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席贡补刻《孟子》入石,最终形成“十三经”才竣工。蜀石经为文近20万言,是历代石经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种。一般的石经刊刻都不过数年,最多也不过20年而已,而蜀石经的形成却断断续续绵延了230余年,贯穿四个朝代,时间之长为历代石经所罕见。这部蜀石经长期收藏于文翁石室中学,它是最早汇刻于一处的十三部儒家经典,也是最早获得“十三经”称号的儒学丛书。

后蜀残石经
朱熹《论语集注》用蜀石经
在古代,刊刻石经是帝王文治的一种手段,客观上它有规范汉字字体、字形的功能,作为儒家经典的重要载体,它是汉、魏、唐、蜀、宋、清钦定的官方文本,起着标准教科书作用。蜀石经采用初唐书法大家欧阳询和虞世南的书法体,共刻有一千多块石碑,规模之大堪称历代石经之冠。这种异代同工的刻经过程,史无前例。一般的石经都只有经文,而蜀石经却独具特色,不但有经文,而且还有双行注文,经注并刻,可谓空前绝后。这样便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所以不少宋人以蜀石经本为标准著书,如大学者朱熹著《论语集注》,就用的是蜀石经本。川博讲解员张若微介绍,蜀石经是历代石经中最早镌刻《孟子》的,并首次将儒家“十三经”全部汇集一堂,对儒学“十三经”的正式定型和对儒家经典“文献典范”的形成有极重要的影响,决定了后来中国儒学经典体系的基本格局。编辑:杨岚
关键词:石经 儒家 朱熹 论语集注 石室


希腊举行阅兵 庆祝独立日
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实施报复性空袭
特朗普宣布承认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主权
北约秘书长说希望格鲁吉亚早日加入北约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年年会在京闭幕
泰国大选350席分区议席中为泰党暂获多数议席
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准备就绪
也门饮用水供应严重短缺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