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敦煌石窟科技保护开拓者:给文物看病得时时牵挂它们

资料图:敦煌壁画。汤彦俊 摄
生于1941年的李最雄,青年时工作于甘肃省博物馆,后调任敦煌研究院保护所副所长、所长、副院长等职,从事石窟壁画及土建筑遗址保护的教学、研究及工程管理逾50年,主持完成了40余项重大科研和国际合作项目,业界称其“敦煌石窟科技保护的开拓者和领路人”。
“我们就像是一群给文物看病的大夫,得时时关心、牵挂着它们。”李最雄依旧清晰记得每一次野外研究的过程,依旧长途跋涉前往敦煌给后辈开班授课。
1991年,李最雄获得日本东京艺术大学保存科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留洋文物保护博士第一人,返回国内后,不仅开展文物保护研究与实践,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
近年的“人才大战”待遇丰厚,但当时在莫高窟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每周只有两班通勤车发往市区,工作人员可前往市区购买生活必需品,但经常满员而上不了车。
“当时很多人说,我调来的一些人,出国学习后就作为‘跳板’离开了。”李最雄为此压力很大,只要发现有情绪不稳定者,就会找他们做思想工作。现在看到他们成长起来了,非常欣慰。
二十世纪中期,敦煌研究院管辖的石窟保护经常要请一些国内外专家帮助解决文物病害问题。而近十年,他们不仅自给自足,还开始向全国甚至全球输送保护人才。尤其是由李最雄起步发展至今“现代科技+传统材料”的保护技术,在保护好莫高窟基础上,发展到对多处石窟、壁画和土遗址保护。

资料图:敦煌壁画。汤彦俊 摄
在西藏布达拉宫、萨迦寺、罗布林卡壁画保护修复项目实施期间,李最雄18次赴拉萨、萨迦及阿里等地,在环境监测、病害调查、壁画制作材料分析及病害机理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西藏寺院空鼓壁画特点,通过室内模拟实验与现场试验,研发材料,带领团队抢修了近6000平方米壁画。
在西藏作业时,李先生已年过花甲,同事们劝他少去几趟,但从来没有说服过他。由于那些年往返高原平原频繁,他的身体特别是心脏受损严重,返回内地后多次突然晕倒,遂进行了心脏支架植入等治疗。然而,身边的人说起权衡工作和健康话题时,他就只是笑笑说“心事了了”。
李最雄既热爱工作,又热爱生活。学生兼同事的苏伯民回忆起他们一起在榆林窟的工作,晚上没有任何娱乐活动,时间比较难打发,李老师就买来音响,放着磁带,教大家跳起交谊舞。“再去榆林窟时,时常会想起那时艰苦而快乐的日子”。(完)
编辑:杨岚
关键词:保护 壁画 文物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鄱阳湖畔的瓜田“跑道”
唐山港一季度吞吐量超1.6亿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