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大数据风光无限的另一面
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刚说了想吃什么,手机里就蹦出它的推荐;刚搜了要买什么,社交媒体中就出现它的广告。
《IT时报》记者耗时3个多月时间,模拟用户使用场景进行多轮测试,结果发现外卖APP疑似“偷听”自己日常说话。从测试情况来看,当表达自己想吃什么之后,在随后数分钟到数小时时间里,出现相关推荐的概率高达60%—70%。
对此,被点名的公司回应称“监听”是一种无端猜测。从目前的调查进展来看,的确还没有证据直接指向“监听”。不过即便当作“巧合”来看,这样的“巧合”也令人浮想联翩,毕竟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就拿一些真凭实据的案例来说明吧。不久前,有人发现当某金融APP在手机后台运行时,用户使用银行类APP进行截图,就会被存储在该金融APP的缓存中;这几天,一旅游APP再次被曝出“大数据杀熟”,同样一张飞机票,在不同用户那里显示的价格不同,即便卸载后重新安装,价格也有所变化。
这就是所谓的“大数据营销”了。你输入速度是快是慢,一个页面看了几次,停留了多长时间,在什么时间看了什么,它都能一一记录分析,适时向你推荐。通过精确的算法给用户画像,进而对用户提供服务,这当然没错——问题是,大数据这样做的时候,有显著征求用户许可吗?得到同意了吗?
大数据风光无限的背后,却存在收集利用上的种种不规范。甚至,大数据和个人隐私之间的界限,正在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某明星创业者就曾公开表示,“大多数情况下,中国人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许多APP都设置了一揽子打包授权,你不同意,就没法注册使用。
大数据是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它涉及采集到应用的各个环节,包括数据质量、数据隐私以及数据采集范围等多个方面,以及数据使用尺度、使用规范的种种细节。目前,无论是《网络安全法》,还是政府对个人信息的司法解释,虽然越来越重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但依然缺乏对大数据的明晰规定。期待个人信息保护能有实质性进展!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数据 风光 无限 用户 app


埃及阿斯旺的旅游市场
伊斯坦布尔:春回大地百花开
都柏林庆祝圣帕特里克节
春茶采摘正当时
“巴基斯坦日”阅兵彩排
上海开展非机动车、行人交通违法攻坚整治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