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单飞跃 熊湘怡: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出更坚实步伐
作者:上海财经大学 单飞跃、熊湘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要深刻把握和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有效解决创新发展中的问题,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出更加实实在在的步伐。
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国家抓紧制定新的科技发展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谁动作快,谁就能抓住先机。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随着我国科学水平、技术水平、产业水平日益提高,在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这些年来,我们着力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化学、材料、物理等学科居世界前列,悟空、墨子、慧眼、碳卫星等系列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一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为我国开展世界级科学研究奠定了重要物质技术基础;着力推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研究,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天宫”“神舟”“嫦娥”“长征”系列等重要成果;着力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集成电路制造、C919大型客机、高档数控机床、大型船舶制造装备等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着力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形成系统布局,在科技计划管理、成果转化、评价奖励等方面大胆改革,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人才加速集聚成长。我国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完全有能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最重要的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当前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从总体上看,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重大突破,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和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这一法宝,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也要依靠这一法宝,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在关键领域和卡脖子的地方,可以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为攀登战略制高点、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提供支撑,加快补齐创新短板。
掌握创新发展的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准确把握重点领域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通过高效合理配置资源,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此,要实施多项举措,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启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布局一批实力更加雄厚、学科交叉融合的国家实验室。
抓住科技革命机遇建设网络强国。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共同构成高度活跃的新兴产业族群,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企业生产方式等,大数据成为宝贵的生产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们要抓住数字化转型的历史潮流,大力建设网络强国。
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我国人力人才资源丰富,这是创新发展的最大“富矿”,构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最有力支撑。无论是从R&D人员总量看,还是从高质量人才培养看,我国的人才供给规模优势都比较突出。只要把雄厚的科技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创造更多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把我国创新发展水平提升到新高度。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处理好一些重大问题。
其一,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要探索建立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解决好“由谁来创新”“动力在哪里”“成果如何用”等问题,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
其二,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要激活和发挥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彻底改变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的格局,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强化科技资源统筹配置;要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其三,把握科技创新与全面创新的关系。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要着力在科技创新上实现新突破,也要着力推进全面创新。科技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质量、提升国家硬实力的直接因素。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同时,还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制度创新是理顺体制机制、增强创新激励、提升创新绩效的关键,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保持改革创新氛围的不竭精神动力。
其四,把握深化改革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打过一个生动的比方: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我们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因此,我们要下决心破除一切不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屏障和藩篱,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实现创新、改革、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创新 科技 驱动 发展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鄱阳湖畔的瓜田“跑道”
唐山港一季度吞吐量超1.6亿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