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头条 头条
“天路”铺就幸福路
映衬在蓝天白云下,穿行在雪山高原间,一条“天路”,绵延2000余公里,连接起青藏各族人民,迄今已安全运营13年。
这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原线路里程最长、沿线环境最为恶劣的铁路——青藏铁路,被誉为“世界屋脊上的钢铁大道”。
就是这样一条铁路,截至2019年4月,已累计运送旅客1.94亿人,运送货物5.72亿吨,客、货运送量由2006年的648.2万人、2491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3176.3万人、4810.1万吨。
西宁、德令哈、格尔木、那曲、拉萨、日喀则……沿着青藏铁路一路向西,记者感受着这条“天路”带给铁路沿线人民的辉煌巨变。这是一条经济路、团结路、幸福路、民心路——
格尔木:“当初的担心是多余的”
“没有青藏铁路,就不会有我们企业今天的发展成就。”中盐青海昆仑碱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海军说。这家位于格尔木的企业于2009年开始破土动工建设,正是依托着青藏铁路,2018年纯碱生产能力已达14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近4亿元。
长期以来,格尔木一直是西藏的“旱码头”,是西藏物资的中转集散地,80%的进藏物资都要从格尔木周转。物资运输、仓储等产业的存在,对繁荣格尔木、发展格尔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06年,青藏铁路二期格尔木至拉萨段开通时,格尔木市领导者曾担心,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后,进出藏物资的运输方式将由公路运输为主变成铁路运输为主,75%的进出藏物资将由铁路来运输。大量的人流、物流将通过铁路运输直接进出西藏,格尔木原有的仓储设施将大量闲置,市内的货运、仓储、餐饮、服务等行业可能出现消退,“旱码头”的功能将逐渐萎缩。
“如今看来,当初的想法是多余的。”格尔木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笑着说。
格尔木的变化在青藏铁路通车时就已开始显现。从那一年起,格尔木这座城市从‘戈壁兵城’向‘创业之城’逐渐转变,并在城市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自信。
据介绍,短短十几年,格尔木新城“疾蹄快奔”,各类产业项目、城市建设、配套设施纷纷上马,与各个行业、资源部门的战略合作持续深化,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期”。
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格尔木经济以年均增长14.8%,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数年的改革发展,格尔木已发展壮大盐湖化工、油气化工、金属采选冶炼三大支柱产业,培育打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型煤基化工、高原特色轻工业、现代服务业五大新兴主导产业。
而与经济增长相对应的,格尔木站的客货运量呈现逐年递增状态。客发量从1985年的28.2万人增长到2018年的103.8万人,货发量从1984年的9.5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279万吨,格尔木站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如今,格尔木站的交通枢纽位置更加显著。随着敦格铁路(敦煌至格尔木)和格库铁路(格尔木至库尔勒)建设的有序推进,格尔木站将形成东至西宁、北达敦煌、南驱拉萨、西抵新疆的路网结构。正在进行综合交通枢纽改造的格尔木站工程,将于今年年底完工,届时格尔木站将成为拥有6条到发线、10条调车线的综合型车站,运输能力大幅提升。
“天路”沿线崛起城市群
与格尔木一样,湟源、德令哈、安多、那曲、当雄、日喀则……沿着青藏铁路线,这些“钢铁天路”连接起来的高原城市,正在因铁路而改变、崛起;雁石坪、沱沱河、五道梁、唐古拉……这些原本只能称为“驿站”的地方,也逐渐跻身“城镇”行列。
海拔4500米的那曲镇,旧称“黑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交通运输不便,材料短缺,那曲只有10多顶牧民帐篷和几十个驻军铁皮房,曾被人们称为“铁皮小镇”。当地人戏称,“铁皮房屋顶薄,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像冰窖。”
车停那曲,站牌显示这里海拔4513米。紧邻车站便是那曲物流中心,一排排物流仓库整齐排列,几位工人正在仓库门口搬运货物。青藏铁路通车后,这里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现代化综合物流基地。
那曲物流中心以青藏铁路为依托,辐射西藏拉萨、昌都、阿里以及四川、云南等部分地区。
“十年前,群艺馆和地区医院是那曲最好的建筑,现在想要在一大片藏式建筑中找到这两处地方还真不容易。”那曲客运站副站长西若感叹,这10年,藏北重镇那曲的变化太大了。
如今,走在那曲镇宽阔的街道上,放眼望去,具有浓郁藏族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到处都是。交通条件的改善,带来特色产业发展和商业繁荣,俨然已经让那曲变身为一座现代化新城。
德令哈市,这个海西州政府所在地的城市曾因诗人海子一首《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而闻名。如今,正以美轮美奂的城市夜景、神秘莫测的“外星人城堡”、古老久远的怀头他拉岩画、神韵悠长的“情人湖”——托素湖和可鲁克湖、红透高原的万亩枸杞林等特色旅游景点吸引着八方游客。依托其纵横交错的交通、通讯、能源网络,德令哈经济多年以两位数的增速飞速发展。
“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生活环境不一样,更重要的是人气旺了。”日喀则市铁路建设运营办主任索朗次仁说,日喀则的发展,不仅吸引了草原深处的牧民,更吸引了内地来藏发展的商人。
日喀则是西藏自治区的第二大城市,青藏铁路延伸线拉萨至日喀则段2014年通车后,让日喀则火车站成为中国铁路网连接西南交通大动脉的一个枢纽站。
如果说青藏铁路的通车帮助格尔木、那曲实现了“旧貌换新颜”,那么高原小镇雁石坪则完全是在铁路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
“2002年,青藏铁路刚开始修建的时候,雁石坪只有不到400人,现在长期居住在这里从事各种行业的人超过3000人。”雁石坪镇镇长扎西罗布说,目前在雁石坪聚集了50多家各色饭馆和宾馆,网吧、郎玛厅和加油站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围绕“天路”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正在带动这个“小驿站”向真正的城镇转变。
“天路”成经济发展强大“引擎”
“2006年青藏铁路开通时,这里的货场面积只有32万平方米,现在是60多万平方米,扩了整整一倍。货物发送量从31万吨到2018年575万吨,增长了18倍。我从没想过拉萨西站发展得这么快。!”48岁的拉萨西站支部书记张卫东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3年,亲眼见证着拉萨西站的一步步壮大。
这些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货场面积的增大,潜移默化中也深刻影响着生活在这里的人民。
色玛村,这个距离拉萨西站一步之遥的古老藏族村庄曾经有800户人家。起初全是靠种田、放牧为生,吃饭、养老,养孩子是家家难解的问题。如今的色玛村已经建成了西藏最大的铁路运输货场,色玛村群众的生活从务农变成了经商,村民的生活从此翻开了新篇章。
2006年11月拉萨西货场开通运营,色玛村也同时成立了振通物流公司。一脸黝黑的尼玛次仁是振通物流公司第一任藏族经理。
“一年能挣多少钱?”记者问。
“几万块钱吧。”尼玛次仁笑着说。
“不会吧,才这么点。”记者和他开着玩笑。
“十几万吧。” 尼玛次仁改口说。
“说实话,别藏着掖着啊。”
“好的时候几十万吧。”尼玛次仁呵呵笑着。
13年来,振通物流公司飞速发展,从成立当初的1辆集装箱专用平板车、4节板车、30辆小型货车,发展到今天已有6辆集装箱专用平板车、28节板车、100多辆大型货车。
如今尼玛次仁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同时担任着色玛村三组组长。说起入党这件事,尼玛次仁严肃起来:“是共产党带给了我们幸福生活,我现在入了党,就是要带领大家共同富裕。”
在他的带领下,如今,振通公司员工人人都能拿到上万的月薪,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色玛村村民的人均收入也从当初2000元,到2018年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2015年,色玛村全部脱贫,家家过上了比较宽裕的生活。
原来色玛村还有很多在家靠父母等吃等喝的年轻人,拉萨西货场成立以后,招收了一大批装载机司机、后勤保洁员和装卸工人,色玛村再也没有闲人了。
色玛村的故事并不是个例。自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以来,有力促进了沿线地方绿色农牧业、特色藏药业、民族手工业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特色产品不断进入全国和世界市场,走进千家万户,使当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加绒村、加错村、柳梧村……一个个村落正因这条天路日益繁荣起来;各族群众的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商品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统计数据显示,青藏铁路开通运营前的2005年至2018年,西藏自治区GDP由248.8亿元增长到14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10%以上。
特别是青藏铁路大大缩短了雪域高原与内地的距离,使青藏高原独特的雪域风光、民俗风情被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所认识,青藏两省区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发展,并成为支柱产业,为青藏两省区的餐饮、宾馆、交通等行业带来了巨大商机。
过去祖祖辈辈依赖土地、种青稞、养牛羊等传统农牧业吃饭的沿线农牧民,纷纷转变观念,从事起了新的特色优势产业,兴办藏家宾馆餐厅、经营民族工艺品商店等,实现了增收致富。
据西藏自治区旅游局数据显示,青藏铁路通车前的2005年,西藏仅拥有旅游星级酒店150家,如今拥有各类旅游企业2000家,其中旅行社149家、星级酒店266家、A级景区90个,全区旅游从业人员达30万人。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天路” 幸福路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