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人物对话 人物对话
两个好支书 携手拔穷根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真真 通讯员 陈昌松 李治飞
在长阳县都镇湾镇峰岩村,“吊篮找水”的故事已成一段美谈。
峰岩村,“村在边边上,路在悬崖上,屋在吊坎上,田在岩皮上。”多年来,当地群众靠攒天河水(雨水)、舀沟沟水(积水)生活。
2008年,村里连续干旱3个月,村支书张济平带着2名党员、3名群众,立遗嘱、喝鸡血组成敢死队,在一座老槐树旁的天坑下,坐吊篮下到80多米深处找到了水源,成为滋养全村的“红旗渠”。
如今,新一任村支书覃玉红,探索出“支部主导、党员主事、群众主干、企业主推”的“四主”工作模式,带动峰岩村整村脱贫出列,成为宜昌脱贫攻坚的一柄标杆。
“第一书记”来了
2015年7月,时任都镇湾镇供电所所长、47岁的覃玉红来到峰岩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那个时候,由于抽水水泵从天坑上垂直放下,高差达80多米,水泵总是烧坏,且地下水潭不到50立方米。”覃玉红想彻底解决村里的用水问题。
当年,覃玉红多方筹集20万元资金,在村委会带领下村民齐上阵,两个月挖出一条长89米的隧道直通暗河,进出不再坐吊篮,并建成一座500立方米的地下蓄水池。
2017年,覃玉红又为村里申请到40万元国网定点扶贫安全饮水项目,建成了两个地面集中供水池,与村组22个水池串在一起,通过12万米长的管道,把源源不断的洁净水送到了每家每户。
困难不止用水。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2000多贫困人口占全村三分之一,村里先后试了十几个产业,起色不大。
走村入户摸底调查,笔记记了几大本,15平方公里的峰岩已装进了覃玉红的心中。
如何拔掉这穷根?同样一直思考的,还有老村支书张济平,这位风风火火的硬汉带领乡亲们勤扒苦挣了30多年,今年已62岁。
于是,两位书记时常一起合计。张济平情况熟、经验足,覃玉红思路广、点子多,脱贫的火花不断碰撞出来。
“四主”模式蹚出一条脱贫路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两位书记思想统一,坚持半月一次支部会、一月一次党员会,大事小事会上议。村委会班子成员带头干,年平均出勤300天以上。
支部主导、党员主事。全村划为26个片区,成立产业发展、公益事务、精神文明3个党员先锋队,村委会每年向村民承诺办一批实事。党员认领,一件一件带头干。
党员王朝元主动请缨,成为茶产业发展带头人。
7月8日清晨,雾尚未散尽,王朝元已在家门口的茶园忙着采夏茶。王朝元说,2014年村里茶叶只有1500亩,现在已有4000多亩。以前只采春茶,虽然价格高,但收得少,收益低。现在书记带他们采春夏秋三季茶,20天不到就可以采摘一次,去年一亩收入2000多元,今年可达3000多元。
如今,全村220户贫困户几乎家家都有茶园。根据协议,村里的大水泉茶叶合作社每年销售茶叶10万斤,其中收益的7%直接补贴贫困户,每年为贫困户无偿提供化肥、茶苗和技术服务,帮助贫困户每亩增收近千元。
村委会附近的“跑跑猪”养殖合作社,国网公司帮扶贫困户的50头母猪已开始产仔。这些猪仔将无偿分发给56户贫困户,户均两头,每头收益600元。“种植业向现代茶产业转型,养殖业向生态养殖转型。”村里的脱贫产业,在覃玉红心中越来越清晰。他将100多位村民带出山、学技术、看产业,请县里专家进村讲技术、请电商人员讲销售,引导群众自己干。
国网公司定点扶贫峰岩村,先后在村里实施10多个项目。其中,新建的光伏电站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0多万元收入;高标准改造茶园600亩,为贫困户扶持200多台自动采茶机;新建成2个200立方米水池,为贫困户安装户用净水机300台……
2016年,峰岩村整村脱贫出列。他们支部主导、党员主事、群众主干、企业主推的“四主”工作模式,成为宜昌脱贫攻坚的模范标杆,在全市推广学习。
辞去所长专干扶贫
2017年4月,覃玉红做出了一个让周围人都觉意外的决定:辞去供电所长职务,一心扑在峰岩村的扶贫工作上。
亲朋好友不理解,放着所长不当,放弃城里的生活不过,要50岁的人了,图个啥?“我原本就是都镇湾镇的山沟沟长大的,图个啥?就是希望乡亲们早点过上好日子。”在村里,覃玉红结下了一批“穷亲戚”。“记得第一次走进贫困户刘贵民家,一间摇摇欲坠的土瓦房,昏暗潮湿。81岁的刘贵民靠墙坐在砖床上,半盖着的被子都能攥得出水。老人患有重度哮喘,老伴已去世,41岁的儿子还是单身汉,长期在外打工。”覃玉红结亲帮扶,隔三差五去给老人家送药送菜、打扫洗衣,后来又送老人住进了安置房,置办齐生活用品。老人逢人就说“覃书记是我的干儿子”。去年老人去世,覃玉红冒着大雨抬棺上山,送老人入土为安。
为了扶贫,覃玉红一家四口人分居四地:自己在村里,老母亲在镇上,爱人在县城,孩子在省城。每到大雪封山,覃玉红在山上一呆就是一两个月。
妻子刘宗琴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有一天夜里心脏病发作,覃玉红得知消息后连夜赶回家中,妻子说:“说不定你哪次回来,我就喊不醒了。”听了这话,覃玉红眼泪直打转。可第二天,他又默默回到了峰岩。过了不久,妻子也上山来了,还给村里的孩子们带来了书本和捐助的衣物。
就这样,覃玉红在峰岩村扎下了根。如今峰岩声名鹊起,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对此,覃玉红有着清醒的认识,“全村还有十几户脱贫不稳定,扶贫的路要继续走下去。峰岩的好日子还在后头。”
编辑:曾珂
关键词:两个好支书 携手拔穷根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