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线传真 一线传真

来宾兴宾区:产业打基础 脱贫有保障

2019年07月11日 14:51 | 来源:广西日报
分享到: 

本报记者 胡铁军 通讯员 韦永明

“这种做法,不但贫困户收入提高了,村集体经济也水涨船高。”6月28日,记者来到来宾市兴宾区寺山镇六力村,村民高兴地说起产村融合发展的好处。

去年,六力村投资100万元,其中申报上级项目扶持资金50万元,村民筹集入股金额50万元,建起一家木材加工厂。年底该厂实现生产总值170多万元,带来村集体经济收入6.75万元。同时,加工厂聘用12名村民务工,人均月收入3000多元。

与以往扶贫模式相比,产村融合发展具有3个特点:注重扶贫资金的精准使用,提倡“找项目,做项目”的做法,发挥村集体经济的“定心丸”作用。通过扶贫产业投资与集体经济挂钩,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和造血能力。

政府搭平台,资金有保障

6月14日,兴宾区召开产村融合发展示范创建产业项目对接会。通过政府搭桥、企业立项、金融倾斜,该区为第一批示范创建产业项目争取总额5000万元的信贷支持。

“产村融合发展,就是将产业扶贫与村集体经济有效融合发展。我们全力构建‘区有骨干产业、乡有主导产业、村有扶贫产业、户有增收产业’的产业发展格局,力争到2020年,贫困村全部建立产业扶贫体系。”兴宾区委书记杨添才说。

该区按照“政府搭平台提供保障、企业投资建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扶贫开发新机制,落实财政投入产业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政府投入与产业扶贫任务相适应。支持整合本级财政和各部门资金发展产业,以产业规划为引领,以示范创建产业项目为平台,把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集中使用。同时,政府当好“红娘”,让银行和企业“相亲”,更好地推进产业项目发展,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经过认真筛选,该区确定良江镇罗村等7个行政村和宏旺种养专业合作社等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产村融合发展示范村(社)第一批创建单位。创建的目标和内容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使产业规模由“小”到“大”,产品质量由“劣”到“优”,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

通过企业、合作社与村集体经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该区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户脱贫致富,为乡村振兴打好基础。

能人皆参与,“风投”有作为

“重点开展产村融合发展示范村、示范合作社和致富带头人示范户创建活动,每个乡镇至少创建1个以上的示范村,每个贫困村要创建1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兴宾区委副书记、产村融合发展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罗胜奇说。

在三五镇其林村,去年4月,村民们在致富能人莫丽荣的带领下,成立百草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中草药牛大力。他们集中流转土地,建设中草药产业基地,示范带动30多户贫困户,在后背山种植牛大力共174亩。

在该区各个乡镇,通过产村融合,致富能人都被发动参与进来,依托龙头企业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和普通农户增加收入。

盛夏时节,走进五山镇古村葡萄种植示范基地,只见葡萄藤上挂满葡萄,一派生机勃勃。去年,古村发展葡萄种植面积达600多亩、红心蜜柚种植面积达250多亩,年总产值达1000多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1万多元。发展特色产业不仅让全村人甩掉“贫困帽”,还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该区还注重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为贫困村量身定做产业发展规划,既避免产业规划千篇一律,也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振兴村集体,脱贫有依托

6月28日,在五山镇马则村生态小龙虾稻虾种养结合项目基地,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忙着捕捞虾苗,并分级挑选,投放到不同的稻田中养殖。

该项目采取“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五位一体的产业扶贫开发模式发展稻虾生态合作种养,按照一定资金入股比例分红。马则村以5.8万元作为集体资金入股,分红所得加上项目提供每年3000元的服务费,去年该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2万元,实现从无到有。

“通过这个项目,去年马则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下一步,我们将带动群众建1000亩反季节稻虾共作生态养殖基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马则村驻村第一书记罗芸说。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产业扶贫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有了产业支撑,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兴宾区区长周廷新说,近年来,该区依托自身资源,大力发展甘蔗、水果、蔬菜、桑蚕、肉牛、家禽等特色产业,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兴宾区制定产业扶贫奖补政策,通过政策引导,不断培育发展壮大区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去年,该区拨付130万元,建设水果、桑蚕、蔬菜、富硒循环农业等6个产业扶贫示范基地项目。全区31个脱贫村“3+1”特色产业覆盖率均达到80%以上,其中有19个脱贫村产业覆盖率为100%。

产村融合给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去年,在全区249个行政村中,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2万元以上,其中收入达3万元以上的村有183个,占行政村总数的73.49%;在82个贫困村中,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3万元以上,其中收入达5万元以上的村有47个,占贫困村总数的57.32%。

编辑:曾珂

关键词:产业打基础 脱贫有保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