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日一村 一日一村

“三贫村”的幸福模样

2019年07月16日 15:00 | 来源:内蒙古日报
分享到: 

本报记者 韩雪茹

盛夏,行走在阿令朝村的乡野山间,看见的是宜居乡村的幸福模样: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村内,一幢幢砖瓦新居整齐排列,水、电、路配套设施应有尽有;干净整洁的健身广场绿树成荫,不时传来欢声笑语;扩建的肉驴养殖基地正在紧张施工……

时光回溯,4年前的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科布尔镇阿令朝村还是一个地贫、人贫、村贫的“三贫村”,顶着重点贫困村的“帽子”。4个自然村一半以上的人外出打工,常住104户,贫困户就有97户,人均纯收入多年徘徊在2600元左右。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村委会的办公场所低矮简陋、破烂不堪,党支部开会都在干部家的炕头上进行,人们称为“炕头支部”。

“刚一驻村,眼前的景象确实让我心里一颤。村里土房子占比达到90%以上,村民精神面貌低迷,基础设施也远远不能满足群众需求,村子急需有力的带动和帮扶。”回想当初,驻村第一书记解良满怀感慨。他说,只有横下一条心,把村集体经济搞上去,才能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有效巩固脱贫成果,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产业帮扶,不能只追求“立竿见影”,更要“细水长流”。驻村工作队的前期调查显示,阿令朝村有水草资源优势,再加上村民有多年的养殖传统,很适合发展养殖业。于是,整合各方帮扶资源、建设现代化综合养殖场的计划提上了日程。

“我们这儿大部分是旱地,农作物产量低,种植品种单一,根本卖不上价。大多数人还是靠养牛养羊挣点钱。”村委会主任张金龙说,虽然有一定的养殖基础,但当解良提出建养殖场时,大家心里还是打起了鼓:没有资金,想法再好又有什么用?

幸运的是,解良所在单位——自治区党史研究室提出挤出办公经费106.4万元,从2015年开始至今,分5批予以支持。2015年冬,养殖场开工建设。为了节省开支,砌墙盖棚的砖头是解良“厚着脸皮”去旗扶贫办、农牧业局要来的,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还动员村民出工出力,参与养殖棚圈建设。

养殖场建起来了,羊价却一路走低。解良听说黑驴市场不错,而且赤峰乡间有“天上的龙肉、地下的驴肉”的说法,驴肉不仅味道鲜美,而且驴奶粉、驴阿胶价格不菲。他便带着村干部到赤峰市考察,跟当地一家公司磨了四五天,连夜买回84头黑驴。

今年,村里还将阿令朝村下辖的红卫自然村的200多亩闲置的荒地围了起来,建成了肉驴养殖基地。夏季,黑驴就迁在这里进行养殖。这样一来,不仅节约了养殖成本,而且黑驴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对防控疫病有好处,驴肉的品质也更有保障。

阿令朝村虽然土地贫瘠,但却有绿色无污染的资源优势。怎么把特色农产品卖出去,卖出好价钱?如何确保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受益?解良和驻村工作队一边考察学习,一边摸索自己的发展路径,让集体经济基础更加扎实、更加可持续。

在为老乡买胡油时,解良了解到榨胡油的利润是种胡麻的几倍,于是就酝酿建了一个磨油坊项目;在外出考察乡村旅游时,他得知石磨面粉口感好、价格高,又琢磨利用闲置的房子建起磨面房。“精准扶贫+集体经济”的路子,彻底结束了村集体经济空白的历史,也为村民增收拓展了新路。

“不仅能入股分红,还能领工资,这是我们从来不敢想的事情。”村民王彦清负责在基地饲养黑驴,每个月能拿到3000元的工资。说起现在的生活,他十分满足。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如今的阿令朝村,集体经济正在快速增长,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在者有其股”,每一位村民都拥有集体经济的股份,而且每股价值已经达到了1万多元。一向低调的解良难掩自豪:“我们注册了‘阿令朝’品牌,着力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高端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推动农产品优质优价。”

看到阿令朝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已达400多万元的报表,村委会主任张金龙感慨万分:“几十年了,村集体的账上没有一分钱。现在可好了,咱村2018年底村民的人均收入达到4600多元。今年年底,所有贫困户都能如期脱贫!”

经过几年的努力,村里100户村民建起了新房,村容村貌、人居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今年,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共同发力,带领村民栽下了1700多棵樟子松和1500多棵苹果树,在取得生态效益的同时,还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走进阿令朝村,曾经“土房成片、遍地荒芜”的景象已经成为历史,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天蓝、村净、景美的宜居画卷。

增收发展有了底气,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了。这几天,阿令朝村4个自然村的村民小组长天天往村委会跑,积极筹备第三届乡村文化节,还要组织村民趣味运动会。大家都说,这是在提振乡村振兴的精气神儿!

编辑:曾珂

关键词:“三贫村”的幸福模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