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人物对话 人物对话
扶贫路上书写青春风采——记梨树县蔡家镇姚家村驻村第一书记孙海洋
他把背影留给深爱的家人,毅然奔赴脱贫攻坚一线;
他用汗水挥洒青春,用脚步丈量土地;他用真心耕耘农民的心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倾情扶贫的青春风采……
他就是梨树县委组织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中心宣传科科长孙海洋。2015年6月,他被选派到梨树县蔡家镇姚家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驻村伊始,本想放开手脚大干一场的孙海洋,面对的却是村干部、村民投来的异样目光。他没有气馁,想方设法和村干部唠家常、处感情、交朋友,拽着村干部和他入户走访,一边走一边聊,在聊天中了解实情,在培养感情的过程中拉近距离。为了增进与村民的感情,入户的时候他看到活伸手就干,把贫困户当成自己家人。
贫困户叶思明患有精神疾病,家里意外失火被烧得一干二净,本来就捉襟见肘的生活雪上加霜。孙海洋带着村干部第一时间为他家购买了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和新被褥,收拾出一间办公室让叶思明一家安顿下来。孙海洋还募集了3000元善款,解了他家的燃眉之急。
孙海洋的真心投入换来了村民的认可。可如何摘掉贫困村的帽子成为他面前的又一道坎。孙海洋认为,要想摘掉贫困村的帽子,不能总是伸手等着上级的扶持,必须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瓶颈。
听闻县里组织村干部去贵州六盘水考察学习农村集体经济“三变”改革的经验,孙海洋第一个报了名。回来后他茅塞顿开,“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正是他要寻找的答案。可姚家村最大的困难在于资源匮乏,这意味着“三变”链条的第一环就无法解开。
这时,村里一个废弃多年的砖厂引起了孙海洋的注意。他突然想到,村里很多人有在建筑队打工的经验,自带技术的村民就是最大的资源,何不成立个建筑公司,聚集资源,集体生产呢?说干就干,经孙海洋积极协调,姚家村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农村集体经济“三变”办公室,村集体牵头注册梨树县姚家宏达建筑有限公司,通过招商引资盘活了村里废弃的砖场,并以场地入股,实现了资源变资产的华丽转身。他还鼓励村班子成员带头入股,筹集到资金12.5万元,加上村集体自有资金11万元以及县财政扶持的30万元作为股金,昔日的农民变成了今天的股东。
公司成立了,可业务发展却不乐观。一次,孙海洋为公司找了一份修路的工程,对方没有预付金,必须公司垫付,可几十万的工程款不是小数目,孙海洋和村支书一狠心把自家家底全部拿了出来。当前期的基础性工程要完工的时候,问题又来了:铺设柏油路的机器需要租借,可方圆几十里却租不到。一夜之间,孙海洋嘴里长满水泡,他一遍遍到其他工地沟通,终于借到了机器。凭着这股干劲,公司完成了一单又一单的业务,成立一年创造效益40多万元,为村集体分红20万元。2017年,姚家村退出贫困村行列,摘掉了“穷帽子”。
年轻人富有激情、善于创新,孙海洋在工作上也不乏“奇思妙想”。在他的倡导下,村里建起了爱心微信群,号召大家“每天捐款一元钱,为脱贫攻坚作贡献”,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加入。目前,爱心平台已募集善款近8000元。每次入户走访时,孙海洋都针对贫困户实际情况送去慰问品,传递党的温暖,传递社会正能量。
孙海洋还把歌曲《同桌的你》改编为《扶贫的你》,上传网络后点击量近2万次,中国组织人事报、新时代e支部、吉林共青团等平台纷纷转载。这一尝试让孙海洋萌生出用好新媒体,宣传政策、宣传农产品的想法,于是,他又注册了一个抖音账号,发布了6条小视频,总点击量突破了220万次,点赞4.2万次。
“只要能让村民都富起来,我就没白忙活!”姚家村虽已摘掉了“穷帽子”,但孙海洋的脚步并未停下,将在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继续书写青春风采。
【编辑点评:背影留给家人,青春献给扶贫。人生的选择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关键词:扶贫路上书写青春风采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