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利奇马”袭来,这座戚继光抗倭古城为何被淹却岿然不倒?
人民政协网临海8月13日电 (记者 李宏 通讯员 何薇薇)台风“利奇马”袭来,8月10日下午,浙江临海全市被淹,内涝严重,大量洪水没过了望江门大桥桥面涌入城内。临海老城就这样轻而易举的被淹了。8月12日中午,临海古城紫阳街的台州府城墙兴善门附近,大水已退去,沉淀了厚厚的一层淤泥和垃圾混合物。市民们纷纷行动起来,清理自己的家园……
虽然凶猛的洪水退去了,也给人们留下深刻反思:临海城门"失守"还是没“守”?而中国这座千年古城经过历朝历代,都利用城墙抗洪,加固城门,叠沙包,为什么还是让大水冲进了不设防的城门呢?
有网友表示:“我就是这座临海古城的人,这次台风虽然17级,但过后感觉还好,并不是那么夸张。但这次碰到下游涨潮,上游2个城市泄洪,上下夹击多少洪水全部汇到临海,往年台风来我们有古长城,有防洪坝,可以说几座城门挽救一座城,但这次到下午两座城门的护城卡就被冲垮失守了,一下子那河水就像视频里的一样喷涌进来,老城区直接完了。”
“利奇马”台风过后,记者采访到了浙江省台州临海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王位龙,他向记者介绍了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使更多的读者能够真正了解到古城在洪灾面前岿然不动、威严挺立,以及古城墙对当今城市安全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其历史文化价值。
东晋元兴元年(402年),五斗米道道士、起义军首领孙恩率军席卷浙东,三月,进攻临海。也许在孙恩看来,拿下这样一座弹丸小城不费吹灰之力,坐收便可。然而结局却令他措手不及。时任临海郡守辛昺(一为景),不惧大军,发动全城百姓于大固山随山就势,筑城抵抗,竟将孙恩的起义之路截死于临海,致使孙恩最终“自奔败之后,徒旅渐散,惧见生获,乃于临海投水死”。
这便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台州府城墙最初修砌的原因。那时的临海百姓应该从未想过,他们亲手筑起的城墙,历经漫长岁月,不断得到加固、扩建,竟守卫了后世子孙1600多年。
唐朝初期,临海升为州治,台州府城墙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扩建。相传,城墙修砌至“百步峻”时,却屡筑不成,众人皆束手无策。时值寒冬,忽天降大雪,雪中竟见一灵鹿立于“百步峻”之巅,顷间便沿山脊疾奔而去,众人追寻却不得其踪。次日,主持修城的尉迟将军下令沿灵鹿之途筑城,城竟成!临海又有鹿城之称,亦是从此传说而来。
五代时,吴越国忠懿王钱弘俶“纳土归宋”,台州府城墙拆除雉堞以示诚意。北宋庆历年间,完全按原样修复了城墙,重建后,逐渐形成“九门”规制,也是台州府城墙首次成为砖砌之城。
元朝时,为统治需要,朝廷下令拆毁了各地多处城墙,台州府城墙因其完善的防洪体系而幸存。
至明嘉靖年间,民族英雄戚继光驻守台州抗倭,根据军事防御特点进一步改善了台州府城墙的军事防御能力。后戚继光转战北方,参照台州府城墙的建筑特点修缮了北京“八达岭”等军要处。中国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原组长罗哲文评台州府城墙堪称北京八达岭等处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岁月更迭,历史变迁,台州府城墙的御敌功能早已弱化,但其完备的防洪功能却一直在发挥作用。尤其设计为弧面或者斜面的“马面”,巧妙地减弱了洪水来临时的冲击,强化了防洪的能力。
临海所临,即是东海。台州之“台”,始于上应三台星宿,却因夏秋之际多台风,而被戏称为台风之“台”。千百年来,临海经历过无数次台风和洪灾。台州府城墙作为临海百姓的“守护者”,一次又一次地护佑了古城百姓。然而,天灾的力量永远无法被准确预估,临海历史上亦曾有数次因大台风和大洪潮而造成城墙坍塌,洪水决城荡户。据史料记载: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夏六月,大水坏郛郭,杀人数千。”“官寺民舍,仓帑财积,一朝扫地,化为涂泥。”
“(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台郡夏旱秋潦,九月乙丑朔复雨,丙寅加骤,丁卯天台、仙居水自西来,海自南溢,俱会于城下。防者不戒,袭朝天门,大翻括苍门城以入,杂决崇和门侧城而出,平地高丈有七尺,死人民踰二万。”
“(明)隆庆二年(1568年),七月廿九,飓风挟大雨,海潮大涨,始丰溪水入台州府城没三日,城乡溺死三万余人……号泣之声彻城。水未退有在屋上生育者,裹尸者,或操舟市中者;水退,人畜尸骸满闾巷,埋葬数月方尽。旧传‘台州城仅留十八家’”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历史在行进的过程中,总是不断上演相似的剧情,台州府城墙再次面临考验。2019年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于8月10日凌晨在浙江温岭登陆。受此影响,与温岭相邻的临海亦遭重创,加之恰逢天文潮汛,灵江流域发生了流域性洪水,10日上午,台州府城墙时隔36年再次落闸封城。许多人感叹,人生第一次经历封城抗洪,突然发现平日里熟视无睹的台州府城墙是那样伟岸,令人感动。
然而遗憾的是,最终洪潮仍冲断挡板,破门而入,淹袭全城。据统计,当日临海全市过程面雨量396.1毫米,最大括苍山829.5毫米,为全省最大雨量点,台州府城墙西门断面过水流量12500m³/秒,洪峰最高水位10.98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临海遭受的最大洪水。
“利奇马”肆虐而过,留下的是一座满目疮痍的古城,像个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巨人,衣衫褴褛,举步维艰,无力地瘫在地上,悲怆而无奈。有人质疑,为何不加大力量堵死城门?
事实上,城墙的城门以木板落闸拒水,用意有二,一是若洪水未溢,则挡之于外;二是若洪水过满,则减外缓内。如果洪水已超负荷而硬堵于外,城墙将面临巨大的冲击压力,一旦造成坍塌破城,古城的老建筑将面临冲毁之危,后果不堪设想。
天灾已过,台州府城墙依然挺立。城墙之内,虽是一片浑浊,但仍有一些光亮,照耀着古城,那是坚强,是团结,是感恩,是善良,是官方和民间相助发力,是军队和民众团结一心,是每一个生于兹长于兹的临海人都抱定的一个信念,古城挺住!临海加油!
也许,对于千百年来默默守护着古城的台州府城墙来说,这只是它无数次为保护古城发挥作用的其中一次。但勤劳善良的府城百姓明白,崇墉百雉的台州府城墙,是台州府历史文化之依托,更是台州府精神之所在。相信在未来,人们会更加了解它,更加珍惜它,更加以它为傲,也更加爱护它。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城墙 台州 临海 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