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人物对话 人物对话
17年坚守扶贫一线 她是南涧人的“汪大妈”
几天前,汪德芬接到一个陌生来电。电话那头是一对广州夫妻,他们想知道自己曾经帮助过的贫困学生现在怎么样了。汪德芬记得,大概是2010年,这对广州夫妇为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的一所贫困学校捐款100万元。
尽管已退休两年,这样的来电,汪德芬没少接。她立即与所涉及的学校取得联系,并请他们将这项爱心资助的详细情况发过来,她再一一进行回复。
“老实说,我对扶贫是又爱又恨。爱这个‘扶’,但恨这个困扰了老百姓多年的‘贫’。”汪德芬说。
汪德芬曾担任大理州南涧县扶贫办主任,2016年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全国扶贫系统先进个人”,今年,她又被云南省委宣传部授予“云岭楷模”荣誉称号。
“我不能让山区的孩子没书读”
汪德芬自认是一个有爱心的人。这位被大家亲切称呼为“汪大妈”的人在思忖片刻后说:“我自己就没有读好书,知道走进社会有多艰难。我不能让山区的孩子没书读。”
由于父亲是乡村医生,汪德芬打小就时常目睹父亲为病人治疗。“他们治好病后的眼神太让人感慨了。”汪德芬说,那些难以言表的神情不仅令她记忆犹新,更使她在未来惯以爱之心面对世界。
78岁的老人罗培升靠在汪德芬怀里
下乡调研中,哪个村的道路不畅,哪个村的饮水困难,哪个村的校舍破旧,汪德芬都会细心记下,并找机会替大家解决实际困难。“扶贫不难干,看着娃娃不得读书,看着老人不得医病,你要是把他们想成是自己家的娃娃和老人,做事的力气就来了。”汪德芬说。
2000年,县里打算拆并乐秋小学,学生们或将被并到10多公里外的学校。时任乐秋乡乡长的汪德芬对此态度坚决,绝不同意拆并。“这个地方很穷,如果不让孩子上学,更没有未来”。汪德芬说。
乐秋小学所处位置是当时乐秋村委会27个村民小组的中心地带,在校学生也来自各个村小组。尽管这个由旧庙稍加拾掇而来的校舍简陋不堪,但也是当时周边适龄学童唯一的受教育希望。
汪德芬为了保留乐秋小学多方奔走。从县委党校拆房现场要来木料,靠人背马驮的方式运到学校,建起教师宿舍;发动群众投工投劳,解决了从山脚到乐秋村的入村道路问题……在汪德芬的积极争取下,乐秋小学重建项目得以立项,由县教育局和乐秋乡各配套一半资金。
目前的乐秋小学早已与其他现代化小学无异。恰逢课间,身着统一校服的学生们一涌而出,整齐排列,在操场上跳起了彝族“跳菜”。原校址上的大部分旧房早已拆除,朗朗书声不绝于耳。
“老百姓的疾苦你最清楚”
汪德芬的爱心感染了很多人。江苏的爱心人士张渝光就曾说过,“是她对贫困群众的那份责任心和爱心打动了我,是她那永不放弃的精神促使我们对南涧的帮助连续近20年没有间断。”
2001年,汪德芬调任南涧县扶贫办主任,成了大理州第一位县(市)级女扶贫办主任。从此,她更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南涧的扶贫事业上。通过县扶贫办落户南涧的爱心善款超过1亿多,捐建希望小学7所。后来,县扶贫办又牵头形成机制,全县干部职工捐款301.31万元,建立教育扶贫专项基金,对考上一本的贫困学生扶持3000元,对考上二本的贫困学生扶持2000元,全部用于南涧贫困山区教育事业,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当时,国家有扶持群众消除茅草房、垛木房、叉叉房的政策,全县统计后拟上报148户。汪德芬在审核这个数字时,感觉到有些不对劲。“一个乐秋村委会的苗族村的茅草房都超过100户了,全县怎么可能只有148户?”汪德芬如今说起这件事来,仍有些激动。
她马上带领工作人员下乡调查核实,走遍了南涧80个村委会,统计到全县共1600多户茅草房、垛木房、叉叉房、土毡房和无房户。这些数字被如实全数上报,并争取到扶贫资金500多万元。这是南涧全面开展扶贫工作以来争取到的数额最大的扶持资金。
在乐秋乡一个苗族寨子下大湾村,村长杨春华见到汪德芬的到访喜出望外。“以前,全村只有三间瓦房,其他全是茅草房。家里也是泥地,坑坑洼洼。我们就垫个板子,铺床草帘子睡。”杨春华感慨,村里的改变始于汪德芬的帮助,如今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房,吃穿也不再是问题。
两个月前,汪德芬回乐秋老家。令她意外的是,一路上都有人上前来打招呼,他们热情地喊着“汪大妈,汪大妈……”想邀请她到家里坐坐,想和她聊一聊近来的变化。还有人说着说着略显激动,说:“老百姓的疾苦你最清楚了。”
受过汪德芬帮助并感念至今的村民不止乐秋本地人。在公郎镇凤岭大乌木龙村,“村里没有一家人不认识汪德芬”。据村委会主任杨耀武说,为了大乌木龙村的发展,汪德芬前后到村8次。
在大乌木龙村村前广场,满目葱翠消散了午后炎热所带来的疲惫感。从观景台向下望去,整个大乌木龙村就掩映在绿树葱茏中。
“第一次来还被村里的群众误以为是收猪的,我也没有解释。”汪德芬坐在石凳子上回忆起自己与大乌木龙村的“偶遇”。她在晚饭后独自步行到村里,开始与各家各户拉起了家常,且从头至尾未摆明扶贫办主任的身份。当她走访完全村34户人家时,已近黄昏。但她依然没有走,而是安排村主任通知召开村民会议。立项、实施、督查,汪德芬一件件过问,一次次实地解决问题。
这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如今一天一个样,早已丢掉脏乱差的“帽子”,宜人宜居。采访当日,听到杨耀武谈起近期村里工作重心,汪德芬若有所思,随即把杨耀武叫到一旁,详细交谈起来。
“看见她就像望见亲人一样”
在汪德芬担任县扶贫办主任期间,累计争取到扶贫专项资金5.49亿元,实施多个“千村推进”、小康示范村、重点村、扶贫安居工程、易地转移安置等项目。全县累计投资896万元,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2万多人次,帮助12个贫困村组建了自己的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合作社。
2008年,汪德芬大胆提出了“建设新村庄、培植新产业、培养新农民、建立新机制、塑造新形象”的扶贫开发工作“五新之路”。她清楚地知道,拔穷根就要兴产业。
当年,汪德芬得知省小额信贷培训会召开在即,与会名单里却没有南涧,心内暗下决心“南涧不做绝对不行”。于是她不请自去,“硬挤”进省小额信贷培训会,争取资金成立工作站。最终,信贷扶贫工作在全县推开,小额信贷资金扩大到1600多万元。大理州的小额信贷扶贫工作现场会议在南涧县宝华镇召开,各县市向南涧学习信贷扶贫工作经验。国家扶贫基金会专家调研后,给予高度评价。
几年间,汪德芬从省级、州级争取产业扶贫资金6607.3万元,发放产业扶贫贴息贷款5417万元,贴息500.5万元,发放小额信贷和扶贫到户贷款11164.2万元,扶持了茶叶生产、生物制药、无量山乌骨鸡养殖、生猪养殖、泡核桃生产等产业龙头企业15家。南涧县的小额信贷资金管理模式也成为典型经验在全省应用推广。
汪德芬用爱心、勤恳以及责任担当三个词来形容自己,在她看来,任缺其一都无法造就今天的自己。17年的坚守,汪德芬换来了群众的爱戴。走在乐秋街上,汪大妈仿佛一个明星,走哪儿都有人认识,都有人上前寒暄——有人问这几年怎么在乡里见不到她了,有人想请她到家里吃饭,有人希望她退休了好好享清福,还有人把刚买的香蕉递过来要她留下吃……
78岁的老人罗培升一见到汪德芬便扑向她的怀里,嘴里不住说着“好想你”。他们20年没见了,罗培升却一直惦记着给汪德芬寄核桃。“我太想你了,想亲你一口,就像望见亲人一样。”罗培升说着,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
【编辑点评:爱心、勤恳以及责任,这就是汪德芬。难怪贫困群众看到她,就想亲一口,就像望见亲人一样。】
关键词:17年坚守扶贫一线 她是南涧人的“汪大妈”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