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健康识堂健康识堂
血管堵没有迹可寻 哪些胸闷可能是心脏病
编者按: “身体健康是革命的本钱”,但是,在繁忙的生活中,大家往往是忙于工作,急于应酬,却忽略了身体健康这块风水宝地。其实,平时稍加注意,提早预防,健康就在我们身边。人民健康网推出《“健”识早知道》专栏,专为你收集整理平时忽略的健康知识,做您的健康智库,同您一起将健康进行到底!
血管堵没堵,有迹可寻
血管堵塞是很多心脑疾病的直接原因,因为血管通畅与否决定了身体各部位能否得到充足的血液。一旦因堵塞出现器官缺血,势必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猝死。
首先,识别有意义的疼痛症状。我们常说“不通则痛”,如果出现下列表现的疼痛,常提示血管阻塞。(1)突发劳累性胸痛、休息后缓解,具有“动痛静止”的特点,或出现夜间胸痛,往往提示供应心肌的血管出现了狭窄阻塞。一旦胸痛发作频繁伴不明原因的乏力、头晕、恶心呕吐等,常常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前兆,建议在心脏血管完全阻塞前,积极治疗,防止急性心肌梗死及心源性猝死的发生。(2)肢体疼痛伴肿胀,患侧肢体肌肉有压痛,可能提示肢体静脉阻塞,此时千万不要乱动,要紧急就医,防止发生肺动脉阻塞造成的肺栓塞。肺栓塞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较急性心肌梗死更易漏诊及误诊,也是长途旅行发生猝死的常见原因。所以,出现上述不适症状,应尽早采取预防措施,以防发生严重后果。(3)下肢活动性疼痛,仅行走数百米就不得不因疼痛停下来,医学上称为间歇性跛行。这种表现提示支配下肢的动脉出现了阻塞,建议及早治疗,防止因完全阻塞造成肢体坏死而截肢。
其次,警惕夜间打鼾。许多人夜眠时会打呼噜,还会伴随长时间的呼吸暂停,即医学上的呼吸暂停综合征。这种疾病可以诱发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且会使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的治疗效果打折,增加死亡率。建议睡觉打呼噜的人群进行体检,尽早治疗,排除心血管病的不良因素。
再次,小心肢体水肿。血管不通畅时,可引起身体水肿。这类水肿一般会根据患者的体位产生变化,特别是身体容易下垂的部位,如双腿。通常来说,肾病引起的水肿是小腿肿胀,而血管不通畅所引起的水肿,多从脚踝部位开始。
最后,重视昏厥。在脑血管得不到充足血液供应或脑血管出现暂时性闭塞时,可引发昏厥。有数据显示,约六成的昏厥是因为血管不通引起的。这种昏厥大多伴随心悸症状,这也可以作为判断昏厥是否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关的依据之一。如果患者昏厥时伴随呼吸困难或脸色发白,有可能是患上了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一定要引起警惕,及时去医院。
哪些胸闷可能是心脏病
胸闷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症状,其特征就是觉得气不够用,呼吸费力或者喜欢长出气,也可表现为胸口压迫感,喜欢用手捶一捶或者按揉一会儿。导致胸闷的原因很多,有些是心脏、肺或其他疾病引起的,有些则不是病理性的,只是一种主观感觉不适。所以对于胸闷症状的处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很多人在一个面积很小且门窗紧闭的房间开会,过一段时间后,大家觉得胸闷,属于正常情况。这种不适只是在提醒身体缺氧了,需要赶紧开窗通风或者出去透透气。
如果一名中青年女性,没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或者吸烟等情况,却常莫名其妙出现胸闷、气短、出长气等情况,只要到门外散散步状况就会减轻,多半说明这种症状没什么临床意义。女性在绝经期以前,身体内的雌激素会对心血管系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发生冠心病的机会比男性低很多。散步就能缓解,也说明胸闷症状应该不是冠心病引起的。这类患者无需进行各类检查与特殊治疗,而应自己做调整,比如保证生活规律、充足睡眠、放松思想、加强锻炼等,其中,放松思想非常重要,因为过度关注这些症状可能会进一步加重不适感。若症状特别严重,可以到医院进行抑郁、焦虑量表评估,看是否心理问题所致。当然,也有患者因为突发胸闷甚至胸痛、气短、大汗、濒死感来就诊,但经检查也排除了心脏问题。这种情况属于急性焦虑的常见表现形式,叫做惊恐发作,服用相应心脏病药物治疗无效,而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焦虑药物治疗。
如果在感觉胸闷的同时,伴有咳嗽、气喘、发热等症状,建议去医院呼吸科就诊,排查是否呼吸系统出了问题。
如果中老年人,特别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长期吸烟的人出现胸闷症状,且胸闷常发生于劳累或情绪激动后,必须高度重视,及时去医院检查心电图等项目,判断胸闷是否由冠心病、心肌缺血所致。
如果一个人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或吸烟等心脏病危险因素,一旦出现胸痛、胸闷、气短等应找医生咨询,必要时做一些基本检查,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了解心血管系统的健康情况。若没有发现明显异常,则不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检查,如冠状动脉CT、冠状动脉造影或核素心肌显像等,注意好好控制上述危险因素就可以了。
什么样的人该减肥
1. 体重指数(BMI)。这是目前医学界普遍使用的体型判断指标。体重指数=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如一个身高1.6米,体重60公斤的女性,体重指数是:60÷1.6÷1.6=23.4。这个数值在18.5~23.9之间,属于正常。如果高于23.9,就需要减重;低于18.5属于消瘦,应加强营养。注意体重指数并不能反映脂肪分布。有的人体重指数正常,但腹部脂肪堆积不少,患慢性病风险很高,因此,体重指数要结合腰围判断是否要减脂。
2. 理想体重。理想体重就是人们常说的标准体重。体重没有绝对标准,因此我们称之为理想体重。理想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5,如身高170厘米的成年人,理想体重是65公斤。但这个公式不适用于儿童。
3. 腰围。腰围既能反映脂肪总量,又能反映脂肪分布,是评估患慢性病风险的良好指数。成年男性腰围应少于85厘米,女性少于80厘米。测量腰围要站立,双脚分开30厘米,这样体重会均匀分布。测量部位要平脐,用软尺紧贴皮肤,但不能压迫。
4. 腰臀比例。就是腰围与臀围之比,男性要少于0.9,女性要少于0.8。
5. 皮下脂肪厚度。腹壁皮下脂肪厚度,男性要少于15毫米,女性不应超过20毫米。这通常需要专业的皮脂厚度计来测量。
减肥需要循序渐进,一般每周减重0.5公斤比较安全,也容易接受并坚持下来。如果减重太快,有可能引起衰弱、脱发、抑郁、心律失常等问题。另外,由于脂肪分解太快,会导致血中脂肪分解的代谢产物酮体变多,引起酸中毒,后果严重。所以,减肥要有计划地进行。体重控制应成为生活理念,终生坚持。节制饮食和适量运动是减重的最健康手段,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或疾病,不推荐使用药物、手术等方法。
编辑:刘畅
关键词:胸闷 体重 血管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