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线传真 一线传真
纳雍县:党建引领激发精准扶贫新动能
纳雍县:党建引领激发精准扶贫新动能
黄杏 周恩宇 钟馗 杨英
纳雍县是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现有未出列的深度贫困村82个,未脱贫的贫困人口8.06万人,成为该县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纳雍县坚持党建引领、扶志激发、产业带动,干群同心齐奏“扶贫曲”、勠力同心打赢脱贫攻坚战,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3.17%下降到2018年底的8.35%。
强基固本 万名党员带头干
大山深处的罗嘎村岩头上村民小组。天气晴朗,山顶的风呼呼吹过,令人倍感凉爽。翻过山坳,一大片绿色蔬菜基地跃入眼帘。这里露天种植着2000亩甘蓝等蔬菜。
纳雍县董地乡罗嘎村,全村791户3382人,贫困人口就有273户1238人。村里产业比较单一,长期以来,村里种植的都是苦荞、土豆、玉米等,经济效益非常低。
种菜,是村里脱贫的一次尝试。“以前这里从来没有大面积种过有机蔬菜,村民也没有种菜的经验。”董地乡乡长陈彬说,罗嘎村平均海拔1530米,在这么高海拔的地方种植蔬菜,是一个挑战。
好消息是,在科学种植技术支撑下,罗嘎村很适合种植高山有机绿色蔬菜,因为山上气温低,虫害也比较少。
今年初开始,董地乡罗嘎村作为纳雍县精准扶贫优势产业示范基地,开始大规模推广露天蔬菜种植,不用建大棚,投入成本低,村民加入合作社,增收快。
陈彬介绍,目前,基地种植了2000亩甘蓝等适合当地气候和土质的蔬菜品种,全部为绿色有机种植,使用诱虫板和诱虫灯驱虫,施农家肥,不打农药。
等甘蓝收获之后,要种红薯等其他品种的蔬菜,村里还将进一步扩大蔬菜种植面积,预计甘蓝每亩最低可产8000斤,按0.25元/计算,亩产值2000元,除去成本900元,一亩可获利润1100元。
一年前,纳雍县提出“7+3”“春薯秋菜”产业发展模式,为罗嘎村找到了适合村情的脱贫之路:种高山有机蔬菜。村里成立了裕龙蔬菜专业合作社,如今,罗嘎村岩头上村民小组种植了2000亩露天无公害高山有机蔬菜,当地高海拔地区的传统耕种方式得以改变。
“现在我们每天都是早早起床,然后在7点半前赶到地里干农活。我丈夫长期卧病在床干不了重活,以前我家全年收入不到3000元,现在通过在合作社打工领工资、流转土地分红,不但生活有保障,而且还能照顾家里。”苗族大娘高成美开心地说,在2018年前,一家人的收入主要靠政府补贴,如今年收入达到1.8万元,她准备再搞点养殖,持续增加收入。
据纳雍县提供的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底,罗嘎村岩头上村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747元,基本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明年,罗嘎村岩头上村民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超过5600元。
“利用夏、秋季凉爽的气候在罗嘎村种植冷凉蔬菜优势明显,在冷凉蔬菜的种植和销售上,我乡扶持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蔬菜生产销售能人。”纳雍县董地乡党委书记罗珍玉说,乡政府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种植大户+基地+农户等模式,着力打造“绿色高山蔬菜品牌”,让基地规模逐步扩大,区域特色逐渐明显。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面对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自然条件差的现实,在较短时间内要完成减贫任务,实现如期摘帽,靠的是什么?
“扶贫在哪里,党组织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扶贫在哪里,党员的先进性就体现在哪里;扶贫在哪里,基层党组织建设就跟进到哪里。”纳雍县委书记彭华昌说。
“指挥员”靠前指挥,“尖兵”下沉一线,干部向贫困村“集结”,万名党员干部成为脱贫攻坚路上的“主心骨”。
纳雍县运用第一书记“五带五强”工作法,建强党支部班子,使党支部一班人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力军。该县从农村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等优秀群体中,选拔骨干充实到村干部队伍,带领村民脱贫。
爱民实干 驻村干部办法多
“走,看看老罗家的牛和猪养得咋样了。”9月7日,纳雍县羊场乡新联村下起了蒙蒙细雨,县委统战部派出的驻村第一书记张瑜和驻村干部宋兴平再次来到了新联村大地组养殖户罗成宾的家里。
“我今天卖了4头牛,收入将近5万块钱,这又增强了我的致富信心。”罗成宾满面笑容地说。
50余岁的罗成宾是新联村大地组贫困户,他现在也是村里的脱贫代表。今年6月,罗成宾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的鼓励下,申请了5万元特惠贷,加上向银行贷款的16万元,购进12头肉牛、30余头猪发展养殖,在一家8口人的精心照料下,第一批肉牛已出售,4头牛收入近5万元。
“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好啊,真心为群众办事。”在纳雍县各村寨,这是村民经常评价驻村工作队的一句话。
干部吃苦,群众得益。
县委常委、分管宣传工作的罗晶深有感触:“按照驻村工作队的方法做群众工作,村民从内心信任我们,也更支持我们。”
县委副书记何旭介绍,驻村第一书记在上岗之前,县委组织部都要对带班子强队伍、带群众强主体、带发展强产业、带真情强服务、带新风强治理5个方面进行专门培训。
致富脱贫 种桑养蚕有后劲
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这里生态绿色,宁静和谐,这里重承诺、讲信用、争标兵,这里邻里和睦少纠纷,脱贫路上有动力。
这就是纳雍县昆寨乡永久村——一个曾经偏僻落后交通闭塞的小乡村,在脱贫攻坚的热潮中,蜕变成一个生态文明积极奋进的“种桑养蚕”产业村寨。
56岁贫困户邹配贤正在撒桑叶喂蚕。“我觉得养蚕比种庄稼划算得多,养15天就可以卖茧了,一张蚕床能赚1800元左右。”种桑养蚕日子越过越好的老邹挺着腰板、大着嗓门说,2017年,在村支两委的鼓励下,他家种植了5.3亩桑树。8月,又积极报名参加乡政府组织的养蚕培训,他家养殖了一张蚕床。
邹配贤高兴地算了一笔账:一年可以养蚕5个月,每个月能出两批蚕茧,按目前一斤蚕茧20元的收购价,卖一张蚕床的茧能收入1800元。他说,准备扩大规模,再加养一张,这样明年脱贫就没有问题了,“这要感谢村支两委和驻村干部,让我有信心大干一场。”
通组路两旁的山坡上是连片茂盛的桑树,桑园里随处可见正在弯腰收获桑叶的农户。
一张张蚕床上挂满了蚕苗,白色的蚕苗饱满、色泽光亮。再过两天,村民代进夫妇今年养的第二批蚕就能结茧出售了。代进说,他一家种植桑树5亩,自家收获的桑叶除了喂养自家的蚕蛹外,还可卖出一些。
吴道勇一家目前是村里养蚕、种植桑树最多的农户,他家两层楼的房间摆满了蚕床,桑叶也堆满了几个屋子。吴道勇说今年他养了两张蚕、种植桑树10.2亩。
种桑养蚕收入高了,日子好过了,吴道勇一家的腰杆也挺直了。吴道勇说,现在也不羡慕城里人了,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村里的小楼一栋接一栋地建起,村里的小伙子娶媳妇也有了底气和自信。
养蚕的适宜温度是在23摄氏度左右,每年5月至9月都可养蚕,贵州江凝有限责任公司为村民们提供的蚕苗是4龄蚕,村民只需养殖15天即可成茧出售,蚕茧由该公司保底回收,保底价每斤18.5元,村合作社提取0.5元作为贫困户的二次分红资金,养蚕村民每斤可收入18元。“今年蚕茧市场较好,每斤可卖20.5元。此外,农户还可以直接出售桑叶,合作社保底收购价每斤0.5元。”村支书肖荣伦说。
永久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兵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里的养蚕基地已经建成,接下来将会扩大养殖规模,计划养殖2500张次,覆盖全部贫困户。
此外,永久村里还流转了100余亩土地种植青花椒,产业体系和链条正在不断完善。有产业支撑,有群众支持,村支两委对永久村摘掉穷帽特别有信心。
目前,昆寨乡种植桑树3540亩,涉及永久、千秋、长丰、金珠、岩上、碓窝河等几个村寨,带动609户2401人增收,其中贫困户380户1501人。
如今,走进纳雍县贫困乡镇的村村寨寨,处处涌动着一股决战贫困、告别贫困、争创幸福的夏秋攻势热潮。
精准帮扶 产业支撑富百姓
纳雍县委副书记、县长许晓鹏说,该县每月分析点评、季度现场观摩、半年工作小结、年终考核评价,让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实干中破难题、在实干中谋发展、向脱贫攻坚发起总攻。
常江是董地乡政府普通干部,2016年8月考录为县政务中心工作员,他因在深度贫困村——姑开乡寨块村驻村任第一书记的两年间成绩突出,去年8月在纳雍县干部调整中被提拔担任县政务中心副主任。
化作乡大营村是个矛盾多发的少数民族村寨,作为在一线工作了十几年的干部,苗族干部熊鹰峰在驻村帮扶中充当“矛盾调解员”,在帮助当地群众调解纠纷,化解矛盾,助力脱贫攻坚,为全面建设同步小康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长期的基层工作经历让他得到了锻炼。去年8月,他从县民宗局宗教执法大队副大队长职位提拔为宗教执法大队大队长。
“原先总感觉在基层一线没有干头,县委坚持‘重视基层、凭实绩用干部’的用人导向,为我们这些基层干部提供了干事创业的平台,基层一线是干部成长的最佳舞台。”常江说。
这两位干部的职业轨迹和成长体验,是纳雍县突出“三个一线”、打造“三支队伍”工作成效的生动写照,是“干部到基层锻炼、人才从一线选拔”干部培养选拔链的具体体现。如今,发展一线、民生一线、稳定一线,已成为纳雍县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主阵地。
纳雍县坚持把基层一线作为年轻干部培养锻炼和选拔任用的主阵地,通过实践历练、择优选用、导向引领,着力打造年轻干部基层一线培养选拔链。
“有了产业支撑,才能带富一方百姓。”纳雍县委书记彭华昌深有感触地说,通过产业培育,既打造了萝卜、南瓜、辣椒、中药材、脱毒马铃薯种薯、蔬菜、食用菌7个优势种植产业和土鸡、肉牛、生猪3个优势养殖产业,形成了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又带动了4万余名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在精准党建助推精准脱贫的实践中,纳雍县以育强基层组织“治弱”、做强基础产业“治穷”、创新联动机制“治散”、帮扶教育扶智“治本”为工作思路,构建了“支部带富、党员创富、群众致富”的党建扶贫新格局,实现了“党员引领、群众增收、社会稳定”的多方共赢新局面,走出了“脱贫奔康、扶贫扶志、感恩奋进”的精准发展新路子。
关键词:党建引领激发精准扶贫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