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共享充电宝涨价 专家:消费习惯已培育,调价系必然
告别一元时代——继共享单车之后,已经逐鹿约5年时间的共享充电宝,近期以涨价之姿重回公众视野。
“我逛商场就会用到共享充电宝,涨得挺多的,但是由于经常忘记带,所以还是会用。”张丹(化名)是一位共享充电宝长期用户。其近期一项订单显示,9月12日19时51分租用小电充电宝,21时归还时收费4.5元。
如今,租用来电、云充吧等共享充电宝两个小时费用均为4元。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共享充电宝调价后普遍为2元/小时,以餐饮、酒店等大众消费区为主。而在景区、口岸等特殊场景,有涨到5-8元/小时的情况。
目前,共享充电宝市场基本形成“三电一兽”的格局,这一行业也早已进入盈利阶段。对于涨价,专家表示,回归正常商业逻辑后,调整价格系常态。业内人士则向新京报记者透露,共享充电宝涨价存在渠道裹挟的情况。行业地推入场竞争较为畸形,共享充电宝企业互相竞争让利,一些入驻门店坐地起价。
●巨头时代
“三电一兽”称霸市场,收费告别“白菜价”
“总有会忘带充电宝,或充电宝不够用的情况。”林森(化名)今年4月排队等吃饭时用过共享充电宝,彼时共享充电宝已经供不应求,但仍是“白菜价”:租用一个小时1块钱。
涨价风潮起于今年下半年。街电相关负责人受访时表示,今年春节后,公司为达到运营平衡开始调整价格,定价普遍涨到2元/小时,有些场景入驻竞争激烈的定价还更高。9月时,一家餐饮门店的怪兽充电宝显示,收费标准2.5元/小时。来电同样有可能加入涨价行列,其大部分场景定价为1-2元/小时。
“我们不希望看到涨价。但是如果其他友商都涨价,也不排除,日后根据行业发展情况,酌情动态调整。”来电科技CMO任牧9月25日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共享充电宝此次并非一刀切式的全行业全场景提价,也没有清晰的提价轮次,但从总体上看,行业的收费标准的确比之前有所提高。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共享充电宝已经涨价至2-4元/小时,大多收费集中在2元/小时。
如今涨价的玩家,主要为共享充电宝头部企业“三电一兽”。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预计将超过3亿人。2019年上半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份额,街电以40.5%占比排名行业第一,而小电、怪兽及来电占比分别为23.6%、20.9%和11.7%。
2017年是共享经济元年,资本的青睐让共享充电宝风光无限。乘着风口,2017年春夏之交的40天时间里,共享充电宝行业拿到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入局,融资额约为12亿元,这个融资数额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一哄而上快速迎来洗牌重整。当年10月,乐电宣布停止运营,在此之前,已经有河马充电、小宝充电等企业出局。此外,包括泡泡充电、创电等多家企业走到项目清算阶段。
目前,共享充电宝行业基本进入到巨头阶段,“三电一兽”背后多有资本力量加持。2017年8月,聚美优品宣布完成对街电的收购,其全资子公司将持有街电60%的股份。曾任职阿里的唐永波则在2016年创办了小电,其曾先后完成金沙江创投和王刚领投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腾讯、元璟资本近亿元A轮融资,红杉中国和高榕资本领投的3.5亿元B轮融资。
此外,创建于2014的来电科技,曾获得SIG海纳亚洲、红点创投中国基金、九合创投等2000万美元A轮融资。而怪兽充电的创始人蔡光渊曾任优步上海的总经理兼全国市场总监,创始团队来自美团、优步、阿里巴巴、百度等公司。怪兽充电在2017年获得两轮融资,顺为资本、小米科技、高瓴都曾参与。
不过,进入2018年,融资趋缓,2018年3月小电宣布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2018年底,怪兽充电完成了新一轮3000万元融资。除此之外,共享充电宝行业再难看到资本注入。
●激烈抢食
充电宝企业地推竞争有些场景入场费不菲
“共享充电宝涨价和共享单车涨价是一个逻辑,经过前期竞争,市场格局洗牌之后,头部企业出线,用户消费习惯也被培育。如今调整价格,赚取利润是合理的商业发展轨迹。”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告诉新京报记者。
实际上这也是国内地推江湖的潜规则。任牧告诉新京报记者,共享充电宝涨价其一主要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渠道成本进一步提升。此外,在一些场景,涨价的主动权并不掌握在共享充电宝企业手里,而是商家。有时,商家为多获收益,会主动要求在店里定更高的价钱。“这种情况下,我们会给商家提建议,但是否采纳,主动权在商家。”
业内人士文先生(化名)告诉新京报记者,共享充电宝涨价需要分两个情况来看,第一种是正常涨价,行业玩家慢慢在调价,大家需要赚钱,行业需要健康有序发展,这是必然规律。另一种涨价存在渠道裹挟的情况,有些场景入驻需要不菲的入场费,尤其是一些娱乐场所。
“一瓶矿泉水正常零售价就1-2元,但是在饭店、酒吧、KTV,以及车站机场等场景的售价就可能达到几倍或十几倍。”文先生表示,行业地推入场竞争较为畸形,共享充电宝企业互相竞争让利,一些入驻门店坐地起价,也令消费者使用费水涨船高。刚开始,共享充电宝企业与入驻门店商定五五分,但是其他企业提出三七分,或者一九分。
“共享充电宝的地推竞争比较激烈,当时有多家品牌前来推广,目前门店有街电和小电两家。”福州一家连锁餐饮的门店负责人万达(化名)告诉新京报记者,共享充电宝是新事物,许多门店都有入驻,消费者的使用频率也高。对于共享充电宝品牌入驻,门店并不吃亏,可以得到一笔收入,目前分成是五五开。
实际上,如此稳赚不赔的生意入驻商家也很青睐。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商家与共享充电宝品牌合作的主要原因,是获得共享充电宝利润的分成和与同行竞争者保持一致,其次才是吸引消费者和提升消费体验。
●涨价背后
共享充电宝行业实现盈利,上调价格“造血”
低价战略只是商业推广的手段。对以租金为主要盈利来源的共享充电宝行业,上调价格无疑是一针强心剂。企业需要逐步缓解之前巨额补贴所带来的亏损压力,逐步提高费用标准减少收支差,这也有利于企业的后续融资。
共享充电宝诞生之初,艾瑞咨询数据曾显示,来电科技、小电科技、怪兽充电宝的成本100-150元,每个充电宝一天平均租借频次为一次,单次收入为1元左右,单个充电宝回本周期平均4.5个月。
若按此推算,共享充电宝行业早已进入盈利阶段。街电CEO万里曾透露,2018年下半年,共享充电宝经过市场验证实现规模营收,“几家头部企业陆续实现了盈利。”截至2019年上半年,街电累计用户量已达1.07亿,成为共享充电宝行业累计用户量首个突破亿级别平台。而聚美优品的财报显示,街电去年营收超8亿,营业利润约3700万元。
“目前各玩家订单流水不错,财务数据也还行,无论战略投资还是财务投资,都算是一个不错的投资标的。”有业内人士向新京报记者表示,2019年将是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关键年份,资本将关注该行业,格局或生变。
今年4月,有消息称,蚂蚁金服或正在攒局撮合国内两大共享充电宝品牌街电与小电合并。对此,街电方面向新京报记者回应称,“消息不属实。”小电方面则表示,不予置评。
对于共享充电宝“闷声发大财”的观点,任牧认为,共享充电宝行业经过5年发展竞争,在很多城市已经发展相对成熟,头部几家玩家全部具备了盈利能力,并且基本实现了盈亏平衡甚至盈利。他提到,企业要为合作商家创造价值,实现多方共赢,承担较高的运维及入场成本。还要面向未来,加大技术研发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久发展。
“回归正常的商业逻辑后,调整价格是一个常态,但个别场景涨价太过分,由一个极端到另外一个极端,这是不可取的。”丁道师表示。对于共享充电宝的前景,丁道师认为,共享充电宝可以赚钱,只要能活下来,养护成本比共享单车低,也没有政策风险,目前正处于回归正常理性的阶段。
一位知名投资机构的投资人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共享充电宝行业是一个挺好的投资赛道,可以赚钱。而近期,美团点评被传出,将在全国大规模重启共享充电宝项目。2017年,美团共享充电宝项目第一次开始小规模测试,后被搁置。此次再启动扩张,或许也看到了其他玩家甜头。
编辑:李泽杰
关键词:充电 共享 涨价 行业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