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精准观察 精准观察
产业扶贫,重在产业链
到基层调研,正赶上当地向贫困户推广刺梨种植。很多贫困户之前并未种过刺梨,但也纷纷响应。群众的积极性为何如此高涨?一位群众直言,镇上建起了刺梨加工厂,还有蔬果产业园,种了不愁卖。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另一种情形。在一些农村,农产品种植的产业不少,帮扶干部尽心尽力引项目,希望群众能一起做大产业。算细账、讲效益,从理论上看,这是“双赢”的发展机会,可是就算村干部说破了嘴,群众还是不买账。原来,群众心里还有另一本账,“种不难,换不来钱咋办?”
产业脱贫,有的是“种了不愁卖”,有的则担心“换不来钱”,这种对比不由得让人深思。同样是产业,为何有的群众相信干部、敢上敢干,有的就犹豫踟蹰、顾虑重重?细细分析不难发现,积极性高的地方,不只是鼓励群众种植,而且有配套产业支撑,让群众摸得清市场、看得见希望。可以说,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各地把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关键还在于产业能否释放出带动效应,让产业发展靠得住,进而让群众信得过。
投身农业产业,群众存有一些顾虑不难理解。农业生产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一个产业培育起来要花几年时间,但是受制于市场行情、自然天气等因素,如若出现销售问题,损失也会不小。这些年,类似的问题并不罕见,如一些刚发展起来的扶贫产业,转年就因价格不高让群众受损;又如一些群众生产的农产品,销路不是靠市场,而是靠干部的个人努力。从这个角度看,发展产业十分必要,但能不能有完善的产业链条、市场体系,影响着脱贫致富的可持续性。扶贫产业链,既是产业扶贫得以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产业扶贫赢得群众认可的关键所在。
形成稳固的扶贫产业链,需要放眼长远、提前谋划。在选择和发展扶贫产业时,要做到未雨绸缪,着力规划和培育好相关配套产业。不能“走一步看一步”,仅仅局限于完成扶贫任务、短期获益;也不能好高骛远,最后设定的目标实现不了。产业扶贫是个系统工程,如今资金、技术等因素不再是群众发展产业的最大障碍,急需的是在产业链上破题,尤其要解决生产环节之后的加工、销售等问题。只有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通过科学规划、精心培育,不断完善扶贫产业链条,才能真正让群众脱贫致富。
形成稳固的扶贫产业链,需要坚持市场思维。扶贫产业有其特殊性,但仍须遵循市场规律,避免拔苗助长。各地政府不仅要重视布局扶贫产业资源,更要统筹协调区域内的扶贫产业布局,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例如,一些地方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借助市场主体的力量完善扶贫产业链条,取得了一些好经验、好效果。探索更多元、更有效的发展模式,有赖于让基层干部群众大胆试、勇敢闯,激发首创精神与发展智慧。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延伸扶贫产业链,就是产业扶贫健康发展、保障稳定脱贫、做到持久致富的“法”。更为重要的是,对贫困群众而言,有了稳固的产业链,即便收益一时受影响,来年仍有盼头,产业扶贫才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真正得民心、走得远。
(作者为本报地方部记者)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产业 扶贫 群众 产业链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