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八闽千姿:闽北建瓯的不老民俗“弓鱼”
肩挑百余斤鲜鱼去赶早市。在闽北建瓯,人们对这样的鲜鱼离水运输,早已司空见惯;而渔民也神情悠然,没有一点为鱼儿担心的样子。

这就缘于当地一种奇特的绑鱼保鲜法——“弓鱼”,已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著名的淡水鱼盛产区建瓯,“弓鱼”技艺作为内陆极具特色的渔业民俗文化遗产,得到较好传承。叶万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967年出生的叶万义,家住建瓯市区通济街道东溪村,12岁时就随爷爷学习“弓鱼”,风里来、雨里去,一晃40年。
说起“弓鱼”,叶万义娓娓道来:下塘捕到鱼后,立即用草绳的一端穿过鱼鼻扎紧,另一端绑扎在鱼的肛门下,此为“初绑”;尔后将鱼放入活水中一两个小时,让鱼吐尽口中的杂物,使鱼鳃内泥巴粘贴的浮游生物都清除尽;再在鱼的肛门上部用草绳绑住,此为“重绑”,然后又放到溪中或活水中泡养一两天,再上市。

“弓鱼”技艺一直被养鱼专业户看好,并流传至今。在叶万义看来,“弓鱼”着重技巧,手势必须快速,用力稳定鱼身不让它挣扎;动作要一气呵成,熟练的可以仅仅数秒时间便完成。

如此“弓鱼”,便于鲜鱼长途运输、贩卖。在当地,酷暑时节把“弓鱼”放在阴凉潮湿处,也可保活数小时;寒冬里则可保活1天以上。建瓯就广泛采用此法向外地运送活鱼。
叶万义的解释是,“弓鱼”体内增加了水份,鳃更湿润,与空气接触会进行一定的氧气交换;放入活水中,“吐故纳新”,鱼就活得特别长。
早在元朝末年,“弓鱼”技艺便已盛行。而一个有关“弓鱼”官司的传说,也在当地流传不衰。
相传,一百多年前,在今建瓯市建安街道钟楼村附近,有一位名叫王创仔的渔民长期养鱼、捕鱼、卖鱼,成了“弓鱼”行家。有渔贩将他告到衙门,说他的“弓鱼”是灌水之技,让鱼增加份量,唯利是图,坑害百姓。县官一时拿不准,下令开两口锅分别煮“弓鱼”和塘鱼。王创仔终以“弓鱼”味道鲜美赢得官司,而在当地逐渐形成非“弓鱼”不卖、非“弓鱼”不买的局面。
当地也有了一道以“弓鱼”命名的菜肴,叫“酥炸弓鱼”,就是用盐腌过“弓鱼”后,再配以番薯粉、啤酒及鸡蛋蛋浆,将鱼油炸至金黄色而成。这道菜肴蘸上酸辣汁食用,肉质鲜嫩,酥香可口。

如今,来到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建瓯的游客,多会去观赏“弓鱼”,领略当地民俗文化。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鱼类学研究员张春光说,通常情况下,鱼离水一两小时就会死去,而“弓鱼”能存活较长的时间,足见当地渔民的智慧。(完)
编辑:杨岚
关键词:弓鱼 建瓯 民俗 闽北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