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产业对接 产业对接
“消费扶贫”助“陈菜园”闯出新富路
商丘观察记者 王平 刘梦珂 本报通讯员 杜传忠
11月2日,一辆豪华大巴停在睢县蓼堤镇陈菜园村一望无垠的大田边,从车上走下十几位老人,按他们自己的话说,眼下正是秋收后腾茬季节,来到陈菜园,主要是看看地里蔬菜长得怎么样。
这些人是由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帮扶工作队牵线的消费扶贫队员。
近年来,睢县蓼堤镇陈菜园村在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做大做强了蔬菜种植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路。如今,陈菜园还开启了“消费扶贫”模式,开辟了“买”和“卖”的互通新渠道,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引导村民走上蔬菜种植路
“谁都没想到我们村能把蔬菜种植发展成这么大规模,当时让村民种,大家还不敢搞,怕赔钱,如今村民抢着学、争着搞大棚种植。”该村党支部书记陈文立说。
据介绍,2018年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的帮扶工作队来到陈菜园,看到村里有种植蔬菜的传统,除了满足自家餐桌上能有几样时令的新鲜蔬菜外,还拿到集市上换几个零花钱。但农民守着菜园,却过着穷日子,于是决定把该村蔬菜种植的产业做大做强。
为了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工作队带着村干部和部分村民到蔬菜种植产业发达的山东考察,村民看到山东青州、寿光等地采取大棚种植蔬菜瓜果,每亩收益可达到上万元,有了信心和劲头。
虽有效益的诱惑,但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村民们仍不敢轻易尝试。
“只有自己先做起来,让村民看到好处,他们才会跟着一起干。”陈文立卖掉自己正在运营着的两部运输车,建起了两个暖棚种植辣椒,当年就收入5万多元。村民们看到了收益,渐渐打消了顾虑。
为了解决村民建大棚的资金,该行捐赠120万元。同时,帮扶工作队专门从安阳聘请技术人员驻村指导种植技术,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并专门建立微信群实时指导村民种植,以确保首批大棚种植成功。
此外,为了拉长产业链,该行投入资金20万元建设了交易市场;投入资金19万元建设了滴灌系统;协调扶贫资金50万元,建设了2000立方米的保鲜冷库;投资30万元建起了育苗棚。同时,注册无公害绿色产品“陈菜园”商标,让传统产业有了自己的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也让村民逐步踏上了脱贫致富路。
“大菜园”鼓了村民钱袋子
随着蔬菜基地的发展,陈菜园逐渐形成了一套扶贫带贫模式:“地亩收入+到户产业扶持项目+小额贷款产业扶持+扶贫产业项目保险+脱贫成效奖励”。
“大棚有一座,吃穿不用愁;大棚三五座,三年盖小楼;大棚有十座,富得直冒油。原来在我这里打工的贫困户多数挣了钱,脱了贫,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大棚产业。”村民陈学强告诉记者,他承包了30亩地搞蔬菜瓜果大棚,春种西瓜,秋种线椒,年收入20多万元。
正如陈学强所说,很多村民像他一样,搞起蔬菜种植,不但自己富了还带动贫困户脱贫。
2019年5月,陈菜园村147户贫困户依靠种植蔬菜全部脱贫。
驻村第一书记张红建告诉记者,他们虽然摘掉了穷帽子,但我们感觉刚刚脱贫的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很脆弱。于是在银行领导的倡导支持下,我们组织开展了结对帮扶消费扶贫的方案。把陈菜园的绿色环保蔬菜作为中行河南分行1.5万多名职工的菜篮子,解决了蔬菜销售问题。“这次职工组团来到陈菜园,一是察看来自陈菜园无公害蔬菜的质量;二是体验一下农耕文化,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菜地,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这不仅是爱心的体现,同时更多应该是一种责任。”
目前该村大棚种植已发展到245亩,年产值达600多万元,每年增加净收入300多万元,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关键词:“消费扶贫”助“陈菜园”闯出新富路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