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蔡荣泉:勇攀刑事技术新高峰

2019年12月04日 16:51 | 来源:法制网
分享到: 

蔡荣泉

【人物介绍】

蔡荣泉,现任福建省厦门市公安局湖里分局刑侦大队技术科科长。2007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厦门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工作,2010年到厦门市公安局湖里分局刑侦大队技术科工作。蔡荣泉2008年赶赴四川抗震救灾,荣获“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2010年参加援疆工作,荣立个人三等功。他还先后荣获“全国公安刑事科学技术青年人才”、“全省公安刑事科学技术现场勘验手”、“全省公安刑事科学技术检验鉴定能手”、“全省公安刑事侦查工作成绩突出个人”、“厦门会晤安保之星”等荣誉称号。

聚焦各类刑事犯罪作案手法 不断创新痕迹物证取证模式

蔡荣泉从事刑事技术工作近10年来,面对各种复杂案件,聚焦各类刑事犯罪作案手法,探索痕迹物证提取技术,研究出了各类新潮的取证模式,创新“三个层次案件串并”机制,综合多种手段,与专业中队打合成战、协作战。

20世纪90年代,技术民警的装备较为简单。“一把刷子刷天下,一台相机拍全套”,是现场勘查的常态。为了更好地取证痕迹物证,蔡荣泉总结了许多痕迹拍摄技巧。在科室中,蔡荣泉的现场勘查背包是最重的:除了装有磁性粉、刷子等常用勘查工具外,还装着外置闪光灯、引闪器、环形灯等各类拍摄器材,甚至还有补水仪等化妆用品。

有一次,一家首饰店被盗,店铺二楼外的顶层玻璃破损。蔡荣泉猜测,嫌疑人可能在上面留下了痕迹。他爬上近6米高的顶层玻璃,在玻璃边缘处找到一个重要痕迹。蔡荣泉表示,想要拍摄透明玻璃上的痕迹,传统方法是借助其他介质,但这样可能会影响痕迹更深层的检测效果。蔡荣泉最后使用了环形灯聚光拍摄,成功完成取证。

破烂堆里找证据 不放过任何一种可能

蔡荣泉的背包里不仅有物证袋,还有4个超大塑料袋,每次从勘查现场返回这些塑料袋总是满的,袋子里,能掏出破杯子、废弃包装袋,甚至是从垃圾桶里翻出的纸巾,蔡荣泉笑称,他就像拾荒者。这些掏来的东西,在别人眼中可能一文不值,但在蔡荣泉眼中却是宝贝,因为其中很可能有关键物证。勘查成效除了依靠技术,更要耐心细致,翻垃圾桶是必要程序,垃圾桶里的垃圾,他要逐个检查,且拍照取证,就连揉成一团的纸巾也不能放过,打开来看一看、闻一闻,甚至还要带回去做检测。有一次,蔡塘一出租屋内发生盗窃。出租屋内环境较为脏乱,零散物件多,现场还被翻得一团乱。蔡荣泉在现场勘查了好几个小时,临走前带走了四五袋物证:食品包装袋、月饼盒,就连旧袜子包装袋都没落下。屋主对此不以为然:“这些东西能有什么用?”但正是在包装袋上,蔡荣泉检测出了一个痕迹,对比匹配了嫌疑人。

现场勘查需要“火眼金睛”更要心思缜密

在一起盗砸车窗案件中,蔡荣泉对车辆勘查后没有得到有效信息。再次勘查时,他在车门的脚踏板上发现一口痰。“脚踏板靠近墙壁,不可能是过路人吐的,也不是车主吐的,很可能与嫌疑人有关。”蔡荣泉提取了痰渍,果然锁定了嫌疑人。

作为技术民警,现场勘查时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心思缜密,工作中有时还会遇到“乌龙”案件,有一次,一名男子报警称自己睡觉时被溜门盗窃,手表被盗了。蔡荣泉勘查现场后,未发现外人进入的痕迹,不像被盗。但男子坚称,手表不见了。为了帮男子找到手表,蔡荣泉询问其生活习惯,了解到男子习惯把手表放在枕边,但床铺周围并未找到。最终,把整张床掀起后,蔡荣泉发现,手表被老鼠叼进了老鼠洞,表带还露在外面。

创建福建省唯一具备鉴定资质的区县级网络勘查实验室

时代在发展,警务工作也在变革,从传统的现场勘查到虚拟的网络勘查。蔡荣泉走进了新潮领域,将侦查战场延伸到了网络世界,专攻电子数据取证。“我本来就对电脑、手机感兴趣,喜欢钻研新潮技术。”蔡荣泉说道。2016年,蔡荣泉带头组建了网络勘查实验室,将电子数据取证做深做强。他带头提取、梳理了容量约15T的固定嫌疑人电子犯罪数据,为非接触性案件侦查、审讯提供有力证据。

去年,湖里警方捣毁了一个以公司化运作的诈骗团伙,团伙成员达几十人,每个人手上最多有40多部手机。这仅靠技术员完成电子数据取证是非常困难的。蔡荣泉主导当天的取证工作,他根据前期掌握的案件特点,制定详细的现场取证流程,并对参与行动的侦查员进行电子取证方面的培训。在短短的7个小时内,初步完成对现场60余台电脑、近200部手机的固定、提取,还原嫌疑人诈骗实情的过程。最终,警方抓获嫌疑人20名,确认了受害者50余名,涉案金额达100多万元。

说起网络勘查实验室的创建过程,蔡荣泉发出了感叹,“实验室的创建,绝非一朝一夕,要有强大的技术支持。”作为实验室的中流砥柱,蔡荣泉的技术从何而来,答案就两个字:苦学。他的新潮技术,都是通过自学而来。例如,想要获取嫌疑人手机里的电子数据证据,首先要解开锁屏密码,而嫌疑人不肯说出密码的情况常有。“我只能从网上找方法,一种一种尝试。”蔡荣泉先在自己和家人的手机上反复尝试,成功了才运用到嫌疑人手机上。

为了做好电子数据取证,光是数据提取工具,蔡荣泉就研究了上百种。数据中有不少隐藏或破损的文件,他要通过工具将其一一找到并修复,找到的关键证据后,还要检测辨别其真伪。久而久之,他甚至掌握了一定的手机维修技术,用来修理嫌疑人损坏的手机。曾在一起案件中,嫌疑人电脑中的数据经过多渠道加密,而这些加密技术是蔡荣泉从未接触过的。他放弃了“五一”假期,和技术民警在这台电脑花费了30多个小时,一次次尝试,最终提取到658G的电子数据,并从中找到了证据。

努力提升学术水平 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从门外汉到技术强人,蔡荣泉的技能得到了认可。近年来,他在《海峡科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5篇论文入选首届全国电子物证论坛征文。他还受邀参加全国电子物证培训班和反舞弊调查技术高级研修班,进行经验交流。目前,蔡荣泉带领的团队独立自主研发的“网站数据智能提取工具”项目将参加公安部首届刑事技术“双十计划”攻关创新大赛。

作为一名技术民警,他没有轰轰烈烈,却有别样精彩;没有刀光剑影,却也激荡人心。他身处喧嚣背后,却走在正义面前。在他热爱的刑事技术岗位上,蔡荣泉用细致与责任心破译了一个个犯罪密码,以柔情与刚毅诠释了刑技人的忠诚与担当。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蔡荣 荣泉 技术 勘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