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线传真 一线传真

道县:齐心奏响脱贫攻坚最强音

2019年12月31日 15:56 | 来源:湖南日报
分享到: 

道县,古称道州,县域面积2448平方公里,总人口83万余,该县有建档立卡贫困对象12301户47324人,贫困村53个。截至2018年底,已实现43个贫困村退出、9084户36972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7.24%下降到1.46%。今年,出列10个贫困村、脱贫2878户937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14%。

近年来,道县明方向、强责任、严考核,着力构建脱贫攻坚体系;抓好产业就业扶贫、抓好兜底保障扶贫、抓好金融和保险扶贫、抓好生态扶贫、抓好文化和科技扶贫、抓好基础提升,着力落实脱贫攻坚政策。

创建孵化大基地

打造扶志扶智新模式

道县深度做实“党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文章,把缺技术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作为培训重点,努力实现“培养一名村支书,造福一个村;培养一名学员,带动一个家庭;培养一名能人,带活一项产业;培养一名党员,带富一方山水”的“火种效应”,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该县针对农村基层骨干队伍后继乏人的现状,通过学校培训平台精心培训,既注重传授种植、养殖、电商等实用技术,把参训农民培养成“手艺人”。同时,注重党建引领,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党建专家、党务工作者进行授课,将优秀青年农民培养成党员、优秀党员培养成村(社区)干部、优秀村(社区)干部培养成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这些优秀的党员,迅速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心骨、带头人,“雁阵效应”不断显现。

目前,累计送培学员2906名,参训学员有28名新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 5名成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

为了面向脱贫攻坚一线培育致富“领头雁”,该县精选全县53个脱贫攻坚示范点、种养加基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统一授牌管理,把培训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基地公司”,真正手把手教、面对面学。目前,累计培训农村党员724名,其中437人成为致富带头人。面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造就现代农业“职业人”。

同时,道县针对贫困户普遍欠缺的培训知识,开设现代养殖、现代种植、农村电商3个大专业,组织编印3本专题教材,采取“农民点单、财政买单”的方式,由农民自主选学参训专业,变大水漫灌、走马观花为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实现从“输血式”到“造血式”扶贫的根本转变,培养出一批农村实用人才“火种”,带动影响一大批,点亮产业脱贫新天地。

坚持产业大带动

建立稳定脱贫新路径

为了把发展扶贫产业作为稳定脱贫的关键性工程,道县按照“四跟四走”原则,大力创建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经营大户带动和群众自身调整优化种养结构的“三带一自”模式,逐步走出了一条政府扶持、企业带动、电商加盟、学校扶智、乡村主抓、群众主力的产业扶贫开发新路子。

——做实利益联结,资金变股金。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合作模式,贫困户通过小额贷款入股,建立一定利益联结机制,加入产业发展合作社定期分红。全县共建有533个农业产业扶贫合作社,全县8692户有产业发展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通过奖补引导、帮扶责任人及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及家庭农场等结成利益联结机制,做到产业帮扶全覆盖,贫困群众通过入股分红的形式增加收入。

——做大优势产业,资源变资产。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的主体作用,坚持把脐橙、优质稻、蔬菜、油茶、中药材种植和规模养殖等作为支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扶贫主导产业。目前,在贫困地区建成了脐橙、油茶、蔬菜、厚朴等中药材产业基地48个。今年新发展黑木耳种植基、蔬菜种植基地7个,培育了一批特色种养业基地和农林产品加工业基地,全县5000多户家庭参与产业扶贫,惠及3万多名贫困群众。

——做优电商平台,产品变商品。引进农村淘宝、京东、农一网、苏宁易购、供销惠万家等电商平台企业5家,培育本地电商平台道滋味、聚福龙、惠民网等省电子商务认定企业8家,入统省电子商务企业38家,设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个,淘宝运营中心1个,县级物流仓储配送中心1个,孵化企业网商90个。全县电子商务累计订单20余万单,年交易额45.83亿元,农产品上行交易额1.37亿元,帮扶120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带动3012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做火乡村旅游,风景助脱贫。发挥当地资源禀赋,努力将农区变景区、风景变“钱”景、资源变资产、产品变商品。通过建好陈树湘烈士纪念园和何宝珍故居,打造以周敦颐故居为核心的“濂溪一脉”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当地贫困群众吃上“旅游饭”。

——做强技术培训,劳力变劳务。强化“扶志”和“扶智”相结合,组织专门培训班,培训贫困人口达8600人次,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510人,将潜在劳动力转变为增量劳务量。今年来,全县新增转移就业1010人、完成率为101%,未脱贫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总人数2843人、完成率为132.23%,有组织劳务输出1610人、完成率为100.6%。

做好衔接大文章

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为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道县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成果常态化管理与全面小康的有机衔接、整体联动、全面发力,做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大文章。

——做好结合文章。突出稻作文化、理学文化,围绕“濂溪一脉,诗画田园”主题,致力打造“万亩荷花园、万亩蔬菜园、万亩花卉园、万亩水稻园、万亩生态康养园”5个万亩特色产业园。布局建设的濂溪一脉乡村振兴示范片已建成1个国家级创业创新园区、2个国家级农业园区。仅濂溪大洞万亩供港蔬菜基地年生产蔬菜9780吨,产值1.23亿元,其中创汇950余万美元,带动当地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多元。充分发挥道县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及早布局建设一批重要开放通关平台。目前,建成湖南农副产品集中验放场暨永州公路口岸,启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永州配送中心建设。

——做好融合文章。精心规划打造濂溪大洞田园综合体、濂溪故里千亩荷花、两河口千亩油葵、小塘瑶族文化园、贵头村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等特色景点景区,引爆道县乡村旅游。在爱莲小镇成功举办重走长征路徒步穿越大湘南、农民丰收节、灯光艺术节,提升了“原地现代”“爱莲小镇”等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通农村一二三产业界线,加速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

——做好整合文章。加大扶持力度,对乡村振兴试点区流转土地500亩发展优势产业的,给予1-3年的土地流转费奖励,在试点村成立土地合作社,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加快土地流转,积极发展规模经营。整合项目资金。用好各类资金,县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00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亿元以上,用于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投融资方式,推进试点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抵押贷款,积极鼓励工商资本入农,保障乡村振兴战略投入,为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创造更加坚实基础。

漫漫扶贫路,处处见真情。道县脱贫攻坚正当时,一个个热火朝天的脱贫攻坚场面振奋人心,一项项千年古郡的扶贫工程暖人心田。如今,摘贫穷之帽、奔小康之道,已成为道州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全县83万人民正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仗。

(盘林 王光雄 谢万波)

关键词:齐心奏响脱贫攻坚最强音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