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精准观察 精准观察
推进涉农高校产教融合 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
曾雄旺 杨亦民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高等农林教育应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当前,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关键阶段,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可谓“坚中之坚”。鉴于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和长久之计,应进一步深化涉农高校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我省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在武陵山片区,其产业主要为传统种养业,近年来农林产品加工、边贸物流等发展较快,生态农业、文化旅游日渐成为重要的特色产业和区域品牌。但由于大部分地处高海拔山区,自然灾害多发,土地贫瘠,普遍存在重生产轻加工、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品牌特色意识不强、集约化程度低、经营管理技术落后等发展瓶颈。
为助推新兴富民产业大发展、实现深度贫困地区农民脱贫增收,涉农高校应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务实性、科学研究针对性与社会服务有效性,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所提出的“服务需求、优化结构,校企协同、合作育人”等要求落到实处。湖南作为全国首批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应大力推进涉农高校产教融合制度和模式创新。
一是政校企三方构建涉农高校产教融合发展机制。构建政府引导、涉农高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相关企业重视“投资于人”的产教融合发展体,优化整合贫困地区生产要素。具体而言,政府应大力改善涉农高校办学条件,强化财政支持,引导开展产教融合培养模式试点;各涉农高校应发挥其科技创新和人才优势,为涉农企业建设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涉农企业应发挥其技术转化等优势,为高校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提供全面支持。政府和涉农高校应密切配合,为合作企业提供战略规划、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品牌推广、转型升级等服务支持;政府和涉农企业也应密切交流沟通,建设好实践教学基地,助力打造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的“朝阳”产业,推动贫困地区脱贫。
二是推进涉农高校面向涉农产业开展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涉农高校应重点与贫困地区涉农产业及科研院所共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适地开展优质稻、茶叶、柑橘、猕猴桃、葡萄、烟草等特色农业的遗传与育种、栽培与耕种、标准与认证等研究开发,开展森林培育、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等产品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有针对性地培育高产、超高产、抗逆性强的农林作物品种,发展“互联网+智慧经营”模式,围绕产业链布局科技链,加快贫困地区涉农产业科技创新。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万名工程”专家、挂职科技副县长及“三下乡”等形式开展综合农业科技服务,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比如湖南农业大学与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代农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组建的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面向湘西地区研发推广水稻、油菜等新品种新技术,促进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三是深化涉农人才培养与涉农产业人才需求融合。一方面,涉农高校应积极对接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以及涉农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机制。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新兴专业,完善课程标准与体系,如面向特色产业开办“创新实验班”,将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过程衔接起来,着力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应用人才;开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班,以培养技能和管理能力为主线,实现培训内容与岗位生产技能标准有机衔接。另一方面,打造企业家或贫困地区党政干部“进课堂”平台,提升涉农高校学生的职业视野和综合素质,使教学过程向生产工作过程的转化更顺畅;校企共建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校企联合培养平台或采用定向委托培养等形式建设人才培养合作机制,丰富学生生产实习、寒暑假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内容,大幅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还可依托教学实训基地开展课题研究,多维度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教授,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关键词:推进涉农高校产教融合 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