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生态中国>要闻 要闻

从桑基鱼塘到智慧渔业看耕育农业的发展历程

2020年04月28日 15:04 | 作者:孙建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智慧渔业是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渔业信息资源,全面提高渔业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过程,是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目前,渔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智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应用,深刻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引发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深度变革,形成发展数字经济的普遍共识。大数据成为基础性战略资源,新一代人工智能成为创新引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将数字农业作为战略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 

微信图片_20200428150424

一、 智慧渔业与数字农业发展背景

1、 智慧农业与数权经济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

2019年11月16日,第21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2019智慧农业与数权经济高峰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大会由中国生态博览会组委会、商业产品溯源平台主办。联合国工发组织全球科技创新专委会执行主席孙建;联合国工发组织全球科技创新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副秘书长韦学明等领导及嘉宾约百名代表出席了论坛。论坛以“智慧农业,健康生活”为主题,同时基于高交会强大的影响力,论坛围绕智慧农业应用、防伪溯源、产业互联网、区块链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数权经济的新机遇新挑战等方面展开探讨,推动防伪溯源科技真正为农产品质量保驾护航。  

论坛上,联合国工发组织全球科技创新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孙建围绕着智慧农业、智慧渔业、耕育渔业发展与循环经济,分享了在数字农业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智慧农业发展机遇,建立中国生态品牌,并在产业融合的大潮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他指出,水产养殖也是耕育田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耕育渔业就是建立在中医农业技术和耕育农法基础上的产业,区块链溯源是农产品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多位科技创新、智慧农业以及数字经济领域的专家和企业家对现代农业发展中区块链溯源技术和防伪技术的应用、中医农业、生态融合等进行探讨交流,并通过案例分享了关于数字经济时代智慧农业应用的思考探索。大家认为,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来看,未来区块链在农业中的主要应用场景是农产品和入口产品的溯源,在农业种植、畜牧水产养殖、收割加工、物流仓储,销售监管等产业一体化中,让物与物、人与人、人与物之间通过溯源、确权、时间戳等将真实信息上链存储,让消费者吃得安心用得放心。

2、 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发布

2019年12月25日,农业农村部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

规划要求,推进智慧水产养殖,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水产养殖生产和管理系统,推进水体环境实时监控、饵料精准投喂、病害监测预警、循环水装备控制、网箱自动升降控制、无人机巡航等数字技术装备普及应用,发展数字渔场。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重点,推进海洋牧场可视化、智能化、信息化系统建设。大力推进北斗导航技术、天通通信卫星在海洋捕捞中的应用,加快数字化通信基站建设,升级改造渔船卫星通信、定位导航、防碰撞等船用终端和数字化捕捞装备。加强远洋渔业数字技术基础研究,提升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信息采集分析能力,推进远洋渔船视频监控的应用。发展渔业船联网,推进渔船智能化航行、作业与控制,建设涵盖渔政执法、渔船进出港报告、电子捕捞日志、渔获物可追溯、渔船动态监控、渔港视频监控的渔港综合管理系统。

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制定农产品分类、分等分级等关键标准,推动构建全产业链的农产品信息化标准体系。推进农产品标识化,引导生产经营主体对上市销售的农产品加施质量认证、品名产地、商标品牌等标识。推进农产品可溯化,完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立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监管,建立追溯管理与风险预警、应急召回联动机制。

二、 中国古代渔业发展历程

我国渔业历史悠久,从业人口众多,生产管理经验丰富,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多都注重天人相谐。古代与渔业相关的民间经验智慧和乡约民俗非常丰富,主要包括捕捞业和养殖业两方面。人类的祖先“逐水草而居”,在树上摘果子,在山川旷野狩猎,也在水中捕鱼。《诗经·小雅》记载:“南有嘉鱼,烝然罩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生动展示出先人吃鱼畅饮的生活场景。史料记载,自西汉以来,南海诸岛及东南亚各国沿岸,就留下了我国沿海渔民出海捕鱼的踪迹。

渔业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行业之一。在我国漫漫历史长河中,渔业一直是社会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政治、文化的基础之一。天人合一观作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髓,曾渗透于我国传统渔业的整个历史和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良性影响,使得古代的渔业资源虽饱历人事代谢、自然剧变而大体保持平衡稳定,生态状况持续良好,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华民族的稳定和繁荣提供了重要保障。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内涵丰厚。我国古代在渔业生产管理实践中,也基本上是处处遵循系统科学的各项原则,从包括人在内的生态系统大整体的角度,科学合理地处理系统要素间的各种关系,维系和谐的人水关系。这里面包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智慧。

三、 中国渔业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预测

我国渔业总体产业规模庞大,且增长较快。 2019年初,《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下大力气推进长江流域等重点水域禁捕工作。同时,积极推进休闲渔业发展,加大最美渔村、渔业民俗节庆活动、渔业文化遗产等宣传推介力度,开展休闲渔业发展监测,发布休闲渔业产业发展报告。推动加工业转型升级,开展水产品加工技术供需对接活动,发布主导品种发展报告,加快水产品品牌创建,促进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 桑基鱼塘是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典范

桑基鱼塘是种桑养蚕同池塘养鱼相结合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在池埂上或池塘附近种植桑树,以桑叶养蚕,以蚕沙、蚕蛹等作鱼饵料,以塘泥作为桑树肥料,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蛹喂鱼,塘泥肥桑的生产结构或生产链条,二者互相利用,互相促进,达到鱼蚕兼取的效果。

“桑基鱼塘”系统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500年历史。 “桑基鱼塘”系统是一种具有独创性、集多种生产类型为一体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利用生物互生互养的原理,低耗、高效地精耕细作,对自然环境进行了保护,这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的典范,是当今世界公认并推广的一种农业生态系统。

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主办的第五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湖州“桑基鱼塘”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具有优美农业景观和田园生活:正月、二月要管理桑树,放养鱼苗;三月、四月为桑树施肥;五月、六月养蚕卖蚕,蚕蛹用来喂鱼;七月、八月鱼塘清淤,用塘泥培固塘基;年底几个月除草喂鱼捕鱼卖鱼。这个桑基鱼塘系统为城乡提供了大量生态、安全、优质的淡水鱼类和桑叶茶、桑叶粉、桑葚及其加工产品,以及蚕蛹、蚕丝蛋白食品及其加工产品。

五、 耕育农业是集成了智慧农业元素的耕牧渔樵复合产业

耕育农业是在传统农耕文化、耕读传家的基础上,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继承、传承传统农业,并结合现代农业、中医农业、智慧农业,融合创新出具有生态农业、生态保育、教导育人、劳育美育等特性的理论体系,主要涵盖:耕育体验、生态教育、乡土民俗、健康饮食等。耕育农业将现代农业、标准化农业与中国传统农业的经验相结合。耕育农业并不否定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只是利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念,在农耕传统生产的基础上并将废弃物处理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等与中国传统农业重视有机肥投入、生物相生相克原理防治病虫害、中医农业等其他适用技术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传统现代合一的耕育农业技术体系。耕育农业强调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耕育农业是一个具有农耕文化基因、传承生态农业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智慧渔业是渔田也是耕育田园特色的综合体,含有水产业的耕育田园传承了农耕文化基因、嫁接了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耕育田园具体有四大体系和五大应用。四大体系包括产业技术体系、推广应用体系、综合服务体系、宣教培训体系。五大应用是通过耕育农业方式和方法应用,最终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五大问题:农业环境与生态保育问题,生态食材生产模式和供应链问题,中医药和耕育田园为人类康养文旅服务问题,青少年儿童的生态教育、体验、科普问题,耕育文化传承创新问题。

中国传统的农耕历史悠久,国际影响大。耕育农业涵盖了耕牧渔樵等内容,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因此,要持续解决中国农产品安全问题,需要加强耕育农业、耕育农法等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传统的消费观不仅包括物质、精神消费,而且包括生态消费。生态环境同样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要使人类的消费持续发展下去,必须维持和增殖生态资本,要保护好自身周围的环境,从而达到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目的。把耕育农业的经验升华到生态理性认识,从而指导下阶段的耕育农业建设。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耕育农业研究方法论,耕育农业模式的总结与设计,耕育农业价值评估体系以及耕育农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等。利用中医农业的技术与方法打造生态原产地品牌,实现农业的生态保育、生态发展、耕育田园、可持续发展。(作者孙建系联合国工发组织全球科技创新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

更多

更多